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估值虚高,大模型难成云从科技解药_全球实时

时间:2023-06-27 10:48:19    来源:大雪财经    

AI赛道坡长雪厚,基本是行业共识。被业界合称AI四小龙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也无一例外,都正在经历从AI技术到应用、再到商业化的困境。

2022年5月下旬,云从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但上市之后的这个AI“独角兽”,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却有些差强人意,更让其此前的高估值,备受质疑。

虽然自去年底以来,受AI大模型等新概念的影响,云从科技的股价也曾一路飙升,股价一度涨幅超过200%,最高涨至61.8元,总市值达到460亿。但是,半年多过去,云从科技的股价却已被拦腰斩断,市值缩水超过200多亿元。


(资料图片)

由此可见,资本市场的热点与AI科技企业的真正实力之间,尚有距离。而抛开跟随大模型热点,云从科技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或许能通过其股市行情及公开的财报,窥探一二。

1

估值虚高,缩水之后仍遭投资者质疑

与很多AI企业一开始就受资本热捧,在IPO乃至上市后仍受投资者“鼎力支持”所不同的是,云从科技上市首日涨幅近40%,收报21.4元/股,总市值158.5亿。尤其是上市之后,其股价也是一波三折,甚至曾在2022年底一度跌破发行价。

虽然大模型热点的来临,给了云从科技股价谷底反弹的机会,但是摆在云从科技面前的发展难题,依然让投资者缺乏信心。

首先,通过其年报不难看出,云从科技的营收、净利润正在大幅下滑。据其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云从科技实现营业收入5.26亿元,同比下降51.0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8.69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6.32亿元的亏损扩大37.46%。

事实上,云从科技早已陷入亏损的泥潭。根据其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云从科技的净亏损分别为7.01亿元、8.67亿元和7.53亿元,净亏损累计高达23.21亿元。

其次,2022年不尽理想的财报数据,是其多条业务线均不理想之时,求和加总的表现。而下分到不同的行业场景,每个业务板块,基本都处于大幅下滑的态势。

例如,2022年其智慧治理实现营收4.21亿元,同比降低51.3%;智慧金融营收0.78亿元,同比降低42.54%;智慧出行营收0.14亿元,同比下降55.35%;智慧商业营收948.42万元,同比下降43.71%;泛AI或其他领域的营收为285.61万元,同比下降87.22%。

再次,更为致命的是,在其营收下降的同时,除智慧金融外,各场景产品的毛利率也出现不同程度地下滑。因此,让其净利润继续告负并有亏损扩大之势。

对此,云从科技表示,主要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市场竞争格局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在手订单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且新订单业务开展出现不同程度的延期,从而导致2022年收入确认金额不及预期。

云从科技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牵强,也并不能让投资者满意。5月底,云从科技也迎来了150亿的解禁大期。据了解,占据云从科技股本总数61.37%的股份,在5月29日这天全部解除限售。而云从科技此次解禁中最大的两个股东分别为持有其6.63%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天使轮投资人佳都科技(600728),以及持有其约6.4%股份的第三大股东云逸众谋。

随着大量的VC和PE的退出,云从科技的股价也在解禁首日跌停。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彼时的股价较其发行价仍浮盈七成,因此出逃的股东依然可以盈利。因此,虽然投资者纷纷抛售云从科技的股价不是止损,却是规避其股价继续下滑的投资风险,对云从科技的信心不足也一目了然。

2

再募36亿冲击大模型,净利润恐难“转正”

据了解,云从科技的上市招股书计划募资37.5亿元,但当时仅募资16.27亿元。据称,该部分资金将用于投放到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等大型项目上。

不过,满半未到,云从科技再发定增计划,预期募集36.35亿元,全部投入到云从“行业精灵”大模型研发项目。虽然此举短期内提振了其投资者的信心,但是其研发投入与实际商业产出并不成正比,也很快让一些投资者偃旗息鼓。

例如,2022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5.6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106.45%,对比之下,其研发投入同比上年增加4.9%。而同期销售费用减少27.68%,管理费用减少14.8%。

只是,即使云从科技不断加码研发,依然频繁陷入AI技术过于同质化的被质疑之中。而这种同质化,既包括其落地场景,也包括其按照场景提供的解决方案。这也意味着,云从科技的AI技术,或许并没有转化为商业成果,而且与其他玩家对比,云从科技或许欠缺一些优势。

以云从科技布局的安防业务为例,抛开AI四小龙,云从科技就在安防赛道与海康威视狭路相逢。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海康威视2022年前三季度的营收,是云从科技的100倍有余。而海康威视作为安防行业的独角兽企业,估值也远高于云从科技,甚至是其估值的数十倍。

因此,当云从科技再次向资本求助,试图加码技术研发之时,投资者依然是一种观望态度,甚至在资本市场用脚投票,让云从科技难以真正插上资本的双翼。

值得注意的是,在入局的企业越来越多时,AI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单纯是技术方面谁高谁低,而是在算法、算力、场景落地、商业化能力等方面的竞争。

因此,即使云从科技有资本助力、有大模型的概念加持,但是倘若其无法讲述更加动听的资本故事,无法用AI技术的商业转化能力为自己的商业价值加分,恐怕其未来的发展依然道阻且艰。

事实证明,云从科技“蹭热点”式地拿“大模型”说事,资本市场却并不买账。据观察,自5月18日云从科技发布了从容大模型以来,其股价依然“跌跌不休”,在股票解禁前,其股价就从最高点下跌至32.8元,市值缩水过半。由此可见,大模型前途不明、预期不定,恐怕并非解药。

3

科技成色不足,恐难突出重围

据了解,尽管云从科技几乎“赌上了”全部身家,与同行其他玩家相比,其投入依然是“小巫见大巫”。例如,依图科技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01亿元、2.91亿元和6.57亿元、3.8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46.94%、95.77%、91.69%和100.10%。同样,与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相比,云从科技的研发投入规模,也显得杯水车薪。

除了研发投入、营收占比等弱于同行外,代表一家企业科技实力的专利数量,也足以印证,云从科技的AI技术“含金量”成色或许不足。

例如,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康威视、商汤科技和思必驰的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2243件、2194件和210件,而同期内云从科技的发明专利数量仅为133件。由此可见,云从科技的专利水平同样远低于同行。

抛开技术来看应用,云从科技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也十分存疑,而其AI产品如何进一步落地应用也将面临大考。

例如,据其官网信息介绍,云从科技在金融、治理、交通、商业、医疗、教育及新基建等各个领域布局。据了解,云从科技在金融领域及安防领域的AI应用业务,营收占比大半,堪称云从科技的业绩贡献的中流砥柱。

不过,如前文所述,在安防赛道有海康威视等巨头企业与云从科技“抢饭碗”,而云从科技想要虎口夺食,显然也非易事。而在金融领域,则有多名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盘子规模有限,天花板肉眼可见,而且,云从科技在银行方面的市场已几乎开拓殆尽,未来很难有新的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家企业,无论是塑造品牌形象,还是打造核心竞争力,都需要有差异化的品牌标签。但是相比旷视科技的优势标签是基于传感器的算法,而商汤科技的优势则是基于人脸识别的AI技术,云从科技却并没有让外界形成这样的品牌认知,相反,云从科技还被海康威视等垂直赛道的品牌,盖住了光芒。

因此,在这个巨头云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狭窄赛道,云从科技不仅面临竞争对手的挤压,还将面临内部技术、管理更新迭代的企业经营压力。如此来看盈利能力不足的云从科技,恐怕短期难以突破重围。而其此前预计的2025年实现正面盈利,恐怕也是空中楼阁。

4

结语

作为身着AI四小龙、AI第二股等多个亮眼标签的独角兽企业,云从科技曾经也是资本的宠儿,是AI行业的期待。然而,在多年的市场博弈中,云从科技已然掉队,昔日头顶的光环已逐渐褪色。

而随着其股价不断缩水,云从科技过去的市值虚高、科技含金量不足等质疑也随之而来。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期待在资本市场十分失意的云从科技,会因为其在大模型等新兴AI方向上的决心,而在下一轮AI发展周期中,顺利地扳回一局,为其这真正的行业地位正名。

内容来源:于见专栏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