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确实在减少,但不必太担忧。
(相关资料图)
1
人口负增长
人口负增长的到来,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快。
按照此前专家的预测,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的时间,最快会发生在2025年左右。没成想,话音刚落,负增长就提前3年到来了。
就在今天(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除了3%的GDP增长率,最受大家关注的就是人口数据。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
减少85万人。
具体来看,2022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啥概念呢?根据能查到的数据我梳理了一下,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即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要知道,高峰时期,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500万甚至2000万以上,千禧年之后也还有1000万左右。
人口下降的趋势,其实早就出现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整个2021年,我们只比上一年增加了48万人。
如果把时间再拉长一点,和1987年的高点相比,现在我们的人口出生率仅有当年的1/3,自然增长率更是只有当年的1/10。
面对全国出生人口的暴跌,有人曾把原因指向疫情。
例如,人口学专业期刊《人口研究》曾发表一篇文章《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出生人口变动影响》认为——
2020年初的疫情暴发严重抑制人们的生育计划,导致了年末的出生人口大幅下降。
在研究者看来,疫情之下,年轻群体的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明显加剧,婚育安排进一步延后或取消,女性的生育养育困境进一步加剧,多种原因加速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的下行。
但,疫情真的是主要原因吗?同样是疫情期间,新西兰的新增人口却走出了相反的行情。
新西兰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的一年里,该国新生儿数量比上一年有显著增加,新生婴儿数量创下2015年以来最高。
疫情只是表象,我们的人口问题,已经来到一个关键转折点。
2
生育率已经低于日本
很多事情早有迹象。
去年三月份,《202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山东省全年出生人口75.04万人,出生率7.38‰;死亡人口74.83万人,死亡率7.36‰;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02‰,全年自然增长人口仅为——
2100人。
而此前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东人口超过1亿,仅次于广东省——
一个人口过亿的超级大省,一年的自然增长人口不足3千!
更关键的是,在全国GDP总量排名靠前的大省里,山东是为数不多的“生育大省”,一句话:爱生娃。
山东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到2019年的18年间,山东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均在百万以上,人口出生率均超过11‰。
更经典的是“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山东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遥遥领先——
2016年,山东自然增长人数为10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7.89‰,自然增长率为10.84‰,创下1987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2016年和2017年,山东的出生率连续两年高居全国榜首,其中二孩占比分别为63.3%和66.8%,是拉高出生率的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
“最敢生”的省份。
但就是这样一个省份,如今也生不动了。按照这个趋势,山东离人口负增长估计也不远了。
山东只是一个缩影,根据此前的公开数据,除了西藏、贵州、广西、甘肃、海南,其他省份的生育率基本都在下滑。山东生不动,河南、江苏这些人口大省,也生不动了。
这背后,是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无奈现实。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60年中国生育率达到5.7%。2016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1.6%。而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是1.3,也就是说,现在我国平均每个妇女只生1.3个孩子。
理想状况下,一对夫妇需要养育2个孩子,才能确保持上下两代人口的基本平稳。如果总和生育率低于1.5,那么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将会变得很困难,甚至不可能。
目前世界平均总和生育率是2.41,我国目前的生育率水平,不仅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比“高龄少子化”的日本(1.34)还低。
生育问题,正在成为这个古老民族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3
不生娃的背后
一个趋势是,如今的中国,正在加速滑向日韩那样的老龄化、少子化社会。
其实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这一点从政策风向的变化可见一斑。
从计划生育的放松,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放开三孩”。鼓励人们生育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
奇怪的是,年轻人似乎无动于衷。
早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人口专家曾估计这一政策将使出生人口峰值达到4995万。但实际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仅比2015年增加131万人,到2019年出生人口甚至降至1465万。
鼓励生,为何大家却不生了?一个最大的原因,或许是——生不起。
有父母曾算过一笔账,在一个小县城,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最少要花费50万元。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可能是200万。如果算上孩子留学,那更是一个无底洞。
在网络上,人们对于生孩子的恐惧甚至化成了一股“怨念”——
“没钱还想生孩子?进口奶粉和尿不湿的价格了解一下?”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月薪5千的我已经精神结扎。”
“一年的工资不够买两平米学区房,难道孩子出生就注定要千军万马独木桥才能上个好学校?”
知乎上,一个网友的回答更是令人沉思——
“我已经很苦了,为什么还要生一个孩子让他来这世上受苦呢?”
何况,还有“三座大山”横亘在年轻人的面前——
1、高昂的房价。2004-2018年,房贷收入比(居民房贷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居民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
2、攀升的教育成本。1997-2018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3%,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家庭被迫选择费用较高的私立幼儿园。
3、持续上升的医疗费用。1995-2018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
有人说,房价、教育和医疗“三座大山”压顶,敢生孩子的都是勇士。
而且,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有人不想生,有人连对象都没有。
珍爱网2018年终发布的《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单身人群中有59.46%的人单身时长为3年及以上,超7成单身男女脱单被动,有三成理想结婚年龄为30至33岁。
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这“三把刀”更是进一步削弱了生育基础。
一边是加速滑向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危机,一边却是不愿生、不敢生的社会现实。
这是一个魔幻的世界,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
4
尾声
很多迹象都在表明,自有中华文明史以来,从夏朝至今,除去常年战乱导致的人口急剧下降之外,中国的人口数量似乎一直位于世界的最顶端。
在第一的位子上待久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跨过14亿大关后,中国的人口即将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点。
按照部分机构的模型预测,印度人口最迟会在2024年超越中国。在此之前,我写过多篇关于人口的文章,人们不愿意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很多,甚至还得出了一个结论——
等哪一天,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被真正掀翻之日,也就是人们欢欢喜喜生娃之时!
但越研究,我越发现,人口的下降,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把人口问题都归结为“三座大山”固然能短暂地安抚我们内心的焦虑,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过去很多年,我们的耳边都充斥着一个理论:不断膨胀的人口将消耗完地球的资源。但现实可能和这个理论完全相反——
这几年,从东亚到欧洲、从美国到巴西,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新生儿数量大幅下滑的现象。美国人口增长率80年来最低,韩国则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就连印度,如今的生育率也已经跌破了2.1。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刊登的研究报告显示——
世界人口数量到了2050年前后,将从今天的78亿一直上升到97亿左右,但会在45年内呈现下降趋势,到2100年人口将下降近10亿。
更关键的是,全球人口下降的进程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再怎么鼓励生育,发多少钱,生育率似乎也得不到扭转。
这个趋势,在社会学中也能找到答案。
在农业社会,家庭的首要功能是生产,其次是生育,人们忙着纺织、种田以及生更多的孩子来纺织、种田。只有生产和生育,才能保证一个家族的壮大。
但进入工业社会后,人们发明了纺织、种田的机器,人力被机器取代,生孩子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到了生产力更发达的社会阶段,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换句话说,遍地都是机器人的时候,人类可能真的没那么想生孩子。
到那一天,法国社会学家孔德的那句话,可能要变一变了——
人口,将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上一篇:大麦植发二度赴港IPO 口碑较差难撑起“脱发患者”的梦想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重庆涪陵小田溪墓群清理一批商周遗存现早期巴人活动踪迹中新网重庆1月17日电(景诗雁)记者17日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三峡库
2023-01-18 05:37
原标题:中国古动物馆兔年特展!“世界第一兔”5300万岁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李祺瑶农历癸卯兔年临近,1月17日,中国古动物馆《“兔年话兔”——
2023-01-18 05:45
原标题:新华全媒+|兔类三彩文创走俏新年将至,各式各样的兔年主题非遗作品为年货市场注入非遗文化,受到市民追捧。洛阳三彩釉色厚重、色彩绚
2023-01-18 05:34
原标题:《夜半歌声》首轮圆满收官(引题)梦回30年代海派剧院(主题)解放日报讯(记者诸葛漪)日前,由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仙
2023-01-17 19:48
原标题: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复排传统大戏(引题)《徐九经升官记》《三上轿》新春亮相(主题)今晚报讯(记者王洋)作为“百戏迎春万象新——天
2023-01-17 15:45
原标题:木版画上的年味儿陕西日报记者申东昕要说过年,可绕不开年画。哪户人家过年家里不贴年画,就显得没有年味儿。每逢新春佳节,陕西农村
2023-01-17 15:34
原标题:预售票房暂列春节档新片票房榜首,上海出品《无名》回到故事发生地(引题)《无名》上海“有声”:聚焦抗战时期隐蔽战线(主题)解放
2023-01-17 15:36
原标题:闵行推出国家级展览和“我在闵行过大年”新春文旅活动(引题)“文化盛宴”奏响春天序曲(主题)解放日报讯(记者黄勇娣)今天,第十
2023-01-17 15:47
原标题:宝库匠心系列“如瓷,出色。”(引题)现代陶瓷绚烂长卷(主题)解放日报讯(记者李君娜)新年伊始,宝库匠心馆系列大展系列的第二展
2023-01-17 15:53
原标题:首届央华·保利剧场戏剧节收官北京晚报讯(记者王润)日前,首届央华·保利剧场戏剧节画上了完美句点。本届央华·保利剧场戏剧节自1月
2023-01-17 14:46
原标题:内蒙古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镇文化站:(引题)让农牧民“唱村歌过大年”(主题)中国文化报驻内蒙古实习记者王慧辽阔的原野、湛蓝的天空
2023-01-17 14:45
原标题:山东聊城市杂技团:(引题)新剧目与传统绝活拧出彩(主题)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新春临近,基层院团又迎来了忙碌的演出季。
2023-01-17 14:41
原标题:爆款动画片《中国奇谭》,为什么会这么火?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上官云)2023年伊始,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2023-01-17 14:42
原标题:安徽黟县西递镇文化站:(引题)楹联写满文明乡风(主题)中国文化报驻安徽实习记者孔令晖春节将至,安徽黟县西递镇文化站更加热闹起
2023-01-17 14:35
原标题:欢喜过年!这些乡村好物你了解多少?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上官云)近日,“瑞雪红梅欢喜过年”——游购乡村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
2023-01-17 13:54
原标题:侗家“鼟锣”敲出浓浓年味闹出暖暖乡情你认识“鼟”字吗?上面一个“鼓”,下面一个“登”,读作tēng,拟声词,指鼓声。“鼟锣”是侗
2023-01-17 13:32
原标题:兔年博物馆寻兔:四千年前的兔子长啥样?四千年前的兔子在中华先民眼中是什么样子?在我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中,
2023-01-17 13:37
原标题:赶大集看非遗陕西西安文化年货迎新春伴随着热闹的锣鼓、舞狮和高亢的华阴老腔,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的年货大集开启。春节期间,高陵区
2023-01-17 13:44
原标题:手工窗花、原创吊钱 专属祝福“兔”吉利天津红红火火迎新春每年春节前夕,天津的古文化街都是当地最具年味的地方,我们跟随记者
2023-01-17 13:50
原标题:广州非遗街区焕彩亮相邀您“行花街,看年画,赏非遗”(引题)文创迎春雕琢“年”的时光(主题)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迎春花
2023-01-17 11:33
原标题:湾区文化艺术巡展启动(主题)通过文创感受南沙(副题)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卜松竹)日前,湾区文化艺术巡展启动仪式在南沙文化馆
2023-01-17 11:34
原标题:交响乐将在广州的公园响起羊城晚报讯记者马思泳、通讯员林园轩报道:当广州交响乐团的名家音乐走进公园,会擦出什么火花?1月16日,广
2023-01-17 10:35
原标题:亚洲首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幕经过两年多精心筹备,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的第二个展
2023-01-17 10:34
原标题:首届央华·保利剧场戏剧节带来五部十场大戏市集沙龙余味悠长中新网北京1月16日电(记者应妮)伴着“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正干
2023-01-17 09:51
原标题:加拿大多伦多将上演“欢乐春节”海外新年戏曲晚会中新网多伦多1月16日电加拿大中国戏曲艺术协会主办的2023年“欢乐春节”海外新年戏曲
2023-01-17 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