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总保费首次破千亿,阳光保险上市后还需警惕哪些隐忧?

时间:2022-11-30 15:45:19    来源:大雪财经    

据阳光保险近日(06963.HK)公告,公司于2022年11月30日至2022年12月5日招股,该公司拟发行11.5亿股,其中,香港发售占10%,国际发售占90%,另有超额配股权15%。每股发售股份5.83-6.45港元。预计将于2022年12月9日上市。

数字化见闻梳理公开数据发现,目前国内上市险企总共有9家,除了“四中一新”的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五家险企是“国内+国外”双重市场上市之外,其余的中国太平、中国财险、中国再保险、众安保险等均为在H股单独上市,而随着阳光保险登陆港交所,其也将成为上述四家之外的第五家在港险资企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总保费首次破千亿,寿险占据半壁江山

成立于2004年的阳光保险从创立伊始就是含着“金钥匙”,其创始人张维功,离职下海创办阳光保险之前已经高居中国保监会广东监管局局长一职,从业年限超过20年,可以说是有丰富的保险从业及监管经验。

凭借于此,阳光保险的股东背景也可谓是阵容豪华,发起人股东就包含中石化集团、南航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铝业、广东电力等,后续有相继引入了邦宸正泰、北京诚通、江苏永刚等股东,横跨了众多行业,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弹药。

除此之外,阳光保险也从刚成立时仅有的财险业务,用时不到三年就发展成为了涵盖产、寿、资管等多位一体的综合保险集团,并成功跻身国内第七大保险集团。

而随着本次招股书数据的更新,其核心经营数据的成色也逐渐被外界所得知。2019-2021年,阳光保险录得总保费收入分别为879.07亿元、925.69亿元、1017.59亿元,合并收入分别为1008.37亿元、1150.59亿元、1199.69亿元,净利润分别51.51亿元、56.81亿元、60.2亿元,总保费收入、合并收入、净利润均呈现正增长的趋势,其中总保费收入更是在202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主营业务稳健有力。

数字化见闻拆分其业务结构发现:人身险业务总保费收入从2019年的481.18亿元增至2021年的608.26亿元,增幅超过26.41%,其占阳光保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由同期的54.7%提升至59.8%,增加4.8%。财产险业务总保费收入从2019年的397.89亿元增至2021年的409.33亿元,增幅超过2.87%。其占阳光保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由同期的45.3%降至40.2%,下降了5.1%。

可以看出,虽然人身险、财险业务绝对金额均呈现正增长的趋势,但是从增长速度来看,人身险业务还是明显快于财险业务,相应的也就进一步蚕食了财险的营收占比份额。而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也不难找,一是人身险业务当中的寿险增速明显发力。二是财险当中的机动车辆险停滞拖累不前。综合影响下,也就出现了上述局面。

具体来看,阳光保险旗下的寿险业务总保费收入从2019年378.81亿元增至2021年的497.44亿元,增幅超过31.31%,明显高于人身业务险整体增速的。在此情况下,寿险业务总保费收入占阳光保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也由同期的43.1%提升至48.9%,增加了6.7%。仅从数据来看,寿险已有成为阳光保险主力之势。而2022年上半年的数据很好佐证了该论点,2022年上半年寿险业务总保费收入达到356.45亿元,占阳光保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来到了56.6%,以一己之力扛起了阳光保险总保费的“半壁江山”。

再看财产险方面,机动车辆险总保费收入从2019年的246.13亿元降至2021年的231.76亿元,占比从同期的28%降至22.7%,虽然非机动车辆险总保费收入呈现增长趋势,奈何该业务绝对金额增幅较小,抵减完机动车辆险所带来的下滑之后,对于财产险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对比之下,也就不难理解,财产险业务总保费贡献度呈现下滑趋势。

寿险七成靠银保,代理人改革难言出成效

同其他险企一样,在渠道拓展方面,阳光寿险也主要有代理人、银保、融客(电销)、其他等四大渠道。不过,从各渠道贡献占比来看,阳光保险寿险业务销售渠道明显更依赖于银保渠道。

根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寿险业务中,银保渠道贡献的总保费收入从2019年的262.81亿元增至2021年的390.5亿元,总保费收入占比从54.6%升至64.2%,2022年上半年则进一步增加至70.2%,而同期代理人渠道总保费收入虽然从2019年的149.59亿元增至150.89亿元,但总保费收入占比却不增反降从31.1%降至24.8%。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20.1%。

可以看到,阳光保险将保费收入七成绑定在银保这个单一渠道上。背后原因,数字化见闻发现,主要是受保险代理人渠道的变革影响。

自2015年开始,阳光保险就推出了代理人变革的制度,在此制度下,其代理人的数量也呈现快速下滑的态势。

以其公开的数据为例,其寿险业务月均代理人数量从2019年的10.27万人降至2021年的8.11万人,2022年上半年则进一步降至6.55万人,三年时间,代理人数减少了40%以上。

参考同期中国平安寿险业务代理人变动数据,从2019年的120万人降至2021年的79.6万人,代理人数减少30%以上。可以看出,阳光保险的变革力度很大,但与同业相比相差不大。

改革的目的本是为了提升人效,但是从数据来看,阳光寿险代理人制度的变革效果难言乐观。特别是近三年人均效能相关指标反而呈现下滑的趋势。月均人均产能从2019年的3049元降至2021年2051元,虽然2022年上半年该数值又提升至2941元,但是至今仍未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月均人均新单件数也同样呈现下滑趋势,从2019年的0.68件降至2021年的0.39件,降幅比例高达40%以上。

固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是降幅如此之大,也侧面反映出阳光寿险代理人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重重,而代理人改革的迟迟未见成效,也促使阳光寿险为了业绩的稳定及增长不得不把更多资源及重心向银保渠道倾斜,相应了也就增加了寿险销售太过于依赖单一渠道的风险。

数字化见闻认为,从这点来看,与其把阳光保险的此举称之为优势资源的“聚焦”,不如叫做无奈之下的“单押”更为贴切。

财险盈利存挣扎,费用率高企成困扰

除了寿险业务过于集中在银保渠道这一问题外,财险业务的盈利性问题也亟待解决。

根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2021年,阳光财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分别为100%、100、7%、105.1%,连续三年呈现增长的趋势。财险业务处在盈亏边缘挣扎。

拆分综合成本率结构来看,赔付率从2019年的56.8%增至2021年的66.6%,费用率从2019年43.2%降至2021年的38.5%,仅从数据角度分析的话,财险业务处在盈亏边缘挣扎的主要原因好像受赔付率持续走高的影响,但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参考同业的数据作为对比或许能给到我们另外一个答案。

数字化见闻以中国平安财险同期间业务数据作为对比,2019-2021年,中国平安财险业务综合成本率96.4%、99.1%、98%。其中费用率分别为39.1%、38.6%、31%;赔付率分别为57.3%、60.5%、67%。

可以看出,与阳光保险一样,平安财险业务赔付率同期同样呈现了增长趋势,且数据与阳光保险相差无几。因此,赔付率的增长或许主要还是受到宏观因素的影响,也就是保险行业的赔付率同期均出现了增长,这不是一家公司所能控制的。

但是再对比费用率,则可以明显看出阳光保险与平安财险的差距,以近三年数据为例,阳光财险的费用率始终比平安财险高出4%-7%,在赔付率与平安财险相差不大甚至某些年份比起对方做的更好的情况下,高出的费用率也就决定了其最终能否盈利。特别是保险行业从特点上来讲还是一个以“大规模、小利润”取胜的行业,谁能在管理效率特别是“降本增效”上做深做精,才能取得更多的利润。

在这一点上,阳光保险与头部险企显然还有不少的差距。不过,数字化见闻发现,从其2022年上半年数据来看,其费用率已经进一步降至34.5%,叠加赔付率走低,综合成本率已降至98.8%,重新回到盈利轨道。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尾声

自众安保险在2017年9月登陆港交所以来,港股市场已经长达五年未有大陆险企进场,即使是放到A股市场来讲,距离上次险企上市还要追溯到2018年11月的中国太保,距今也有四年时间,阳光保险的进场无疑会吸引不少关注。

至于其能否入围上市险企“前十榜”,考虑到另一在推上市险企“国元农险”目前仅处于证监会受理阶段,距离过会仍有不少流程,阳光保险跻身前十应该问题不大。

另外,抛开炒作保险标的“稀缺性”的概念外,市场更关注的还是企业业绩这一“硬指标”,特别是在现阶段港股市场险企纷纷“破净”的前提下,阳光保险能否赢得资金青睐,还有待上市之后市场给出答卷。

内容来源:数字化见闻

作者:孟永

标签: 保费收入 年上半年 中国平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