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环球观热点:毛利低,技术储备缺乏,亏损超57亿的思派健康未来在哪?

时间:2022-11-22 09:47:49    来源:大雪财经    

2021年下半年开始,医疗行业的泡沫破灭,很多企业价值被重估,大部分医疗企业股价纷纷下落。但这并未阻止众多互联网医疗独角兽企业IPO的动作,在叮当健康多次递交招股书成功登陆港交所后,再次点燃了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激情。

2022年10月27日,继2021年8月、2022年2月招股书失效后,思派健康第三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经过8年发展,思派健康思派健康成功布局特药药房、健康保险和SMO(为临床试验提供专业服务的组织)等业务,形成“医+药+险”业务模式。

招股书显示,思派健康的SMO和特药药房已经处于肿瘤领域第一,保险业务也发展迅猛,获得了众多企业和用户的认可。不过,这并未阻止思派健康的亏损,2019年到2021年,思派健康分别亏损了5.96亿元、10.42亿元、37.49亿元。


(资料图)

截至2022年6月30日,思派健康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依然高达13.66亿,不缺钱的思派健康,IPO可以扭转亏损局面吗?

01

持续亏损的创新企业

2014年,在药厂工作多年的马旭广与李继不再满足多年的同事关系,成为了创业搭档,共同创立了思派健康。在创立思派健康之前,马旭广先后在先灵葆雅和拜耳集团有过近20年的销售经验,积累了众多医药销售经验和市场资源,李继同样在这两家公司有着超过10年的销售经验。

对于医药行业有着深刻认知的两位创始人,早早就认识到了创新药的价值。思派健康最初的押宝方向也是创新药的服务,通过肿瘤大数据方向入手。2015年,各种针对创新药的政策陆续出台,踩着风口的思派健康开始提供医生研究解决方案(PRS),并不断为制药公司及医疗机构的临床试验提供服务。

不过,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押宝创业业务最大的难题就是商业化。从理论和现实上看,作为医药研发“卖水人”,在商业化上更容易成功,凭借数据和劳动力优势,我国的CXO和SMO行业同样催生了众多巨头,其中药明康德的市值更是远远超过千亿。

不过,思派健康似乎并不想单一押注,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开始卖药和卖保险。如今的思派健康,主要有特药药房业务、医生研究协助及健康保险服务三大业务,并且彼此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关联性。

2017年左右,思派健康将业务发展的重心从医生研究解决方案侧转移到药品福利管理侧。招股书显示,按2021年的收入计算,思派健康的特药药房业务经营着中国最大的私营特药药房,医生研究协助经营着最大的肿瘤临床试验现场管理组织(SMO);截至2022年6月,思派健康已经有103家特药药房,完成99个SMO项目;2019年,思派健康开始大力推动保险业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首个保险计划惠民保,已经收获了约1420万个人会员。

在战略开始变化后,思派健康似乎顺势成为了一家“医+药+险”的多业态的销售模式型公司,从而备受资本市场认可。自2015年8月完成A轮融资,至2021年6月完成F轮融资,思派健康目前已经历过8轮融资,募资总额约40亿元,吸引了腾讯投资、中电中金、IDG等众多资本的青睐。

根据财报显示,在2019年至022年前6个月,思派健康营收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分别为10.39亿元、26.99亿元、34.74亿元和营收18.88亿元。不过,营收增速从2019年的159.8%,到2022年已经下滑至21.7%,已经明显变缓。

由于在往绩记录期间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平值,伴随着营收的快速增加,思派健康的亏损同样严重,报告期内思派健康的亏损分别为5.96亿元、10.41亿元、37.48亿元和3.44亿元,累计超过57亿。

02

未来哪种业务更可靠

思派健康的高收入离不开高投入,思派健康的销售成本分别为9.57亿元、25.13亿元、31.9亿元和17.1亿元,其中特药药房业务是思派健康的主要业务,报告期内特药药房业务几乎每一年都贡献了超过80%的总营收。

肿瘤和慢性病患者对于药品的依赖不需赘述。灼识咨询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特药市场规模约为244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中国特药市场将超过万亿规模,达111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16.4%。不过对于思派健康来说,药品采购成本占销售成本均超过85%,导致特药药房业务年均毛利率不到6%,尽管冲到了行业第一并贡献了超高的营收,但很难贡献什么利润。

毛利最高的无疑是健康保险业务,2019年到2020年的毛利率分别为39.%、36.5%,从2021年起,这一部分业务毛利开始激增达到57.4%,2022年上半年为67%。不过,在健康保险的业务中,思派健康过度依赖合作伙伴。截至2021年末,思派健康通过腾讯支付渠道收取的总保险费约为7.49亿元,在思派健康2021年全年收取的总保费中占比90.68%。此外,在保险领域,思派健康同样要面临圆心科技、平安健康等巨头的竞争,收入来源单一的思派健康,很难将未来交给保险业务。

现在看来,经过了多年的兜兜转转,SMO似乎更可能承载公司的未来。2019年中国医药行业的研发支出为211亿美元,预计将于2024年达到4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7%,SMO业务依然有巨大的想象力和市场空间。从营收上看,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SMO业务分别贡献了1.73亿元、1.85亿元、2.45亿元和1.49亿元,保持稳定的增长,且毛利率数倍于特药业务。

从想象力上看,直接协助临床研究的执行的SMO同样不具备什么想象力。伴随着CXO的业务模式拓展,SMO的竞争也将升级。不过,反过来,SMO也可以向医药研发方向拓展。

相比较销售型公司,科技型企业更具想象力,资本领域也愿意给技术公司更多的支持。报告期内,思派健康的研发投入分别为0.24亿元、0.4亿元、0.59亿元和0.34亿元,尝到销售甜头的思派健康,似乎并不愿意埋头研发。天眼查数据显示,思派健康申请了6项专利,但获得授权的专利仅有2项,其中三项专利已经被驳回。

医疗大数据领域的领军企业,医渡科技最近4年的研发投入分别在2亿元以上,最近一个财年甚至高达3.69亿元;哪怕是在医疗大数据领域排名并不十分靠前的零氪科技,在2019年和2020年在研发上分别投入1.8亿元0.87亿元,都在努力提升技术优势。多条腿走路的思派健康,想要突破持续以技术为主的友商,并非简单的事情。成立之初,打出了医疗大数据牌的思派健康,似乎还没赶上晚集。

或许,马旭广从2014年之前,正确判断了未来医药技术的发展方向,不过在思派健康发展过程中,依然被自身的经验和市场所诱惑,走向了模式主导的道路,至于“医+药+险”的生态故事,终归要看市场是否认可并有足够的反馈。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正在崛起的今天,依靠模式的思派健康如果不做出改变,在未来的竞争优势或将逐步减少。

内容来源:深潜健识

标签: 健康保险 临床试验 报告期内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