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镜被首次纳入了集采范围,引发行业巨震。
01
集采来了
(资料图片)
受OK镜可能纳入集采消息冲击,相关公司26日放量大跌。
截至26日收盘,欧普康视收出了20%的跌停,普瑞眼科大跌近14%,爱尔眼科大跌13%,爱博医疗下跌近6%。
何为OK镜?为何集采会引发行业巨震?
所谓“OK”镜是角膜塑形镜,被认定为可以延缓视力发展,因此OK镜备受家长和孩子的关注。
OK镜的原理是一种采用特殊的隐形眼镜来改变患者的角膜弧度(曲率),降低近视屈光度,从而提高视力的方法。
因此,OK镜仅仅是作为防控近视的手段,绝对不能根治近视。
需要说明的是,假性近视,的确可以通过放松、休息、散瞳干预后,视力可恢复正常,不需要佩戴眼睛。
而真性近视,绝大多数是因为眼轴过长,不可治愈。
不管是国家卫健委,亦或者是美国眼科学会对此都有了明确定性。
因此,各位看见所谓可以根治近视的方式,不用怀疑都是智商税。
OK镜的治疗效果,不是根治近视,更多的是让角膜因惯性保持暂时的合理曲度,使得裸眼视力得到短暂提高。
根据卫健委发布的《近视防控指南》,长期佩戴OK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进展约0.19毫米/年。
如此“神器”,价格也非常“OK”。
每副OK镜过万费用,每年都需定期更换,在使用期间还需要定期检查、日常护理。
综合来看,配一副OK镜每年的总开销将近2万元。
动辄上万的费用,其实看着开销很大,实则出厂价格仅占到终端销售价格10%至20%。
以1万元/副OK镜来看,出厂成本价约为400元/副。
其余价格主要是由于省代、以及医疗机构助推上去。
因此,OK镜昂贵的背后,更多的是中游的供应链以及下游的医疗供应商环节太多。
如果OK镜真的纳入了集采,一是砍掉多余的空间上环节,而是减少医疗腐败。
鉴于OK镜产品定制化、个性化的特点,家长必定要和医疗终端有接触。
说白了,佩戴OK镜本质上是一种医疗佩戴服务,当耗材和服务费掺和在一起的时候,更容易产生价格不透明,滋生更多的中间商差价。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2020年曝光的一起案件,2013年,湖北荆州妇幼保健院原眼科主任与某知名上市公司代理达成合作意向,开始收取15%的利润做回扣,后来因为竞争加剧,该主任在3家经销商角逐中一路将回扣比例提高到了50%。
可以预见的是,当OK镜纳入集采后,价格将有所回落,并促使医疗服务机构,分开收费,让价格更为透明。
02
措手不及
虽说OK镜高价的背后,大头绝大部分由中游和下游拿去,可作为上游的生产商,本身也是利润丰厚,一直都有“眼科茅”的称呼。
据财报数据,2020-2021年,欧普康视的角膜塑形镜的毛利率分别为90.21%、89.66%。
此番集采,有可能又碾碎了一个暴富梦。
国家药监局官网信息显示,国内仅有11家生产企业获得OK镜产品注册证。
其中,获得产品注册证的境内企业仅有三家,分别是欧普康视、爱博医疗和天津视达佳。
对于行业变动,爱尔眼科属于预判错误选手。
一年前,爱尔眼科对外表态,不会集采,OK镜普及率还不高,也不占用医保基金。
可现实就是很打脸,资本市场对集采的恐慌情绪持续蔓延。
爱尔眼科董秘吴士君回应称,目前,视光业务占公司约五分之一,OK镜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的回旋余地大。建议大家不必风声鹤唳,吓唬自己。”
此番OK镜行业新动作,我认为纠结个体企业的涨跌,意义不大。更为重要的是此番动作释放出集采新信号。
一切在娃身上暴利的生意都得小心了!
渗透率不高以及不占用大量医保费用,不再成为不纳入集采的考虑维度。
谈到渗透率,这只是从现在角度出发,而没有从未来行业规模增长角度思考。
拿数据说话,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
6亿是什么概念?
我国总人口约为14亿,近视就占了七分之三。
聚焦到OK镜,2016年至2021年,OK镜的规模从54亿到125.31亿,整整翻了2倍多。
(图源:虎嗅)
加之,OK镜的使用属性,要求一年一换。
如果以一个孩子8岁开始戴OK镜,到18岁角膜定型计算,十年期间消费的OK镜约为7至10副,每副单价约为2万来算的话,共计花费14至20万元。
目前国内新中产的平均年龄在33.7岁,平均个人年收入35万元。
动辄十几万的开销哪怕放在中产,也着实有点肉疼。
这无疑加重了养娃家庭的经济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生娃这件事上极其重视,并且着手减轻养娃负担的事项。
放开三胎自不必说了。
对学区房更是重拳出击,教师轮岗、调整入学片区等;
落实双减政策,禁止K12、教培全线凉凉;
......
聚焦到医疗领域,种植牙、生长激素、齿科正畸耗材等已纳入集采。
以上三种医疗消费品,从客观实际来看,的确有助于减轻孩子的医疗费用。
医疗资源对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倾斜逐渐明显,譬如部分地区已经免费推广预防疾病的HPV疫苗。
而带状疱疹疫苗,小儿肺炎疫苗等,纳入集采也只是时间问题。
03
结语
OK镜集采,对于生产商们未必不是好事。
砍掉多余的中间商,剩下消耗巨大的推广费用,更有利于企业研发和转型升级。
加之,以爱尔眼科为代表的OK镜企业,自身业务结构更为多元,不会因OK镜纳入集采而伤筋动骨。
此番OK镜集采,对我们的意义更多的是集采方向性信号的出现。
从关注老年人疾病,到关注青少年医疗问题。
此前,集采更多的是关注肿瘤、心血管等方面的药物,总结起来就是关注“老龄化”疾病。
关注青少年医疗问题,既是医疗资源公益性的实现,更关乎我们百年人口大计的布局。
那些在娃身上发大财的生意,的确要小心了。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原标题:荐书︱长篇纪实作品《鹿之民》:完整记录一个古老族群的消亡过程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出品的《鹿之民》
2022-11-03 05:25
原标题:荐书︱《谷物的故事》:每一粒谷物都藏着历史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为什么说谷物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为什么是谷物而不是瓜果
2022-11-02 18:30
原标题:纪录片《大国建造》第二季播出人民日报北京11月1日电(记者陈世涵)近日,纪录片《大国建造》第二季开播。该片共分为《因势赋形》《地
2022-11-02 17:28
原标题:《再见爱人2》开播:三组全新婚姻样本关照老年群体情感困境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陈俊宇“在漫长的一生里,分别和爱不一定是相悖的。”
2022-11-02 16:26
原标题:国标舞首与大型国际艺术展融合冬奥开幕式团队与美术作品对话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苏墨 日前,北京大学商业与艺术研究中心、嘉德艺术
2022-11-02 16:32
原标题:印象街艺术区改造提升年内开工(引题)宋庄小堡再造“新印象”(主题)北京日报记者陈强作为艺术家聚集地,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在海内
2022-11-02 15:41
原标题:纪念朱践耳百年诞辰(引题)《致·践耳》黑胶唱片首发(主题)今晚报讯(记者高丽)纪念朱践耳百年诞辰黑胶唱片《致·践耳——纪念朱
2022-11-02 15:30
原标题:景山展出皇家园林诗书画印北京日报讯(记者任珊)昨天,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和景山公园管理处联合主办的“紫禁之巅皇都
2022-11-02 15:28
原标题:94版《三国演义》关羽扮演者陆树铭去世老版《三国演义》关羽扮演者陆树铭于11月1日上午去世,享年66岁。陆树铭因曾主演1994年的古装剧
2022-11-02 15:33
原标题:5年开展600余场活动吸引上千万人次参与(引题)“周末艺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化多元化(主题)北京日报记者李俐与身着民国服饰的
2022-11-02 15:35
原标题:山西展出240余件跨越百万年文物追溯中华文明起源中新网太原11月1日电(记者胡健)从243万年前人类的第一粒火种,到4000多年前最初中国的
2022-11-02 08:33
原标题: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揭晓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王鹏)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第27届电视文艺“星
2022-11-02 08:33
原标题:诗意舞台“湘音”缭绕(主题)原创歌剧《边城》在中央歌剧院剧场成功首演(副题)北京晚报记者高倩方非摄吊脚楼静静矗立,水车缓缓转
2022-11-02 05:47
原标题:京西二宝塔花纹匠艺高作者程东东在房山区西北的云蒙山南麓,河北镇万佛堂村,有一座曾经盛极一时的矿井——北京矿务局房山煤矿,采煤
2022-11-01 17:45
原标题:重庆“沉浸式剧本杀”,开创夜间旅游新模式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国通讯员杨孝永夜市文化一直是山城旅游的一大特色与亮点,也是重庆人
2022-11-01 15:49
原标题:昆曲邂逅舞蹈再续“红楼”因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王群10月29日,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北方昆曲剧院的原创昆剧《曹雪芹》在
2022-11-01 15:46
原标题:蔡文姬开唱惊不惊喜?(主题)《胡笳十八拍》《二十四诗品》新专辑上线(副题)新民晚报记者赵玥连续两周,窦唯在音乐平台发布了两张
2022-11-01 15:48
原标题:《水浒传》中出现十数次、《东京梦华录》专章记述、诗家先贤念兹在兹的文化地标,上榜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引题)北宋东
2022-11-01 15:41
原标题:豆瓣评分9 1分,TVB最新台庆剧收视口碑双丰收(引题)《上车家族》幽默讲述买房甜酸苦辣(主题)羊城晚报记者胡广欣TVB最新台庆剧《上
2022-11-01 15:38
原标题:山东非遗:富起来、学起来、强起来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苏锐金秋时节,山东潍坊青州市的“海岱非遗文旅空间”迎来一批又一批访客。
2022-11-01 09:31
原标题:山西发现两座春秋晚期墓葬(主题)为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再添新证(副题)光明日报记者李建斌光明日报太原10月31日电(记者李建斌)
2022-11-01 08:32
原标题:《乘着大巴看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探索文旅融合新范式光明日报记者牛梦笛光明日报讯(记者牛梦笛)不久前,由央视频联合福建省文
2022-11-01 08:36
原标题:4 6亿年前,生物大辐射被谁按下“暂停键”科技日报记者张晔距今约4 6亿年的奥陶纪大辐射,是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辐射事件之一。
2022-11-01 08:47
原标题:只念了一年半小学,秀英奶奶把河套平原写成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从识字无多,到能写能画,再到能用电脑打字、写书,这样一个艰
2022-11-01 08:34
原标题:丛林求生,总是需要奇迹杜佳冰17岁的朱莉安和母亲乘坐的飞机遭遇大雷雨云,从三千米高空坠入丛林。直到40年后,秘鲁空难唯一的生还者
2022-11-01 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