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环球时讯:创始人常兆华年薪持续增加,不停分拆的微创医疗亏损持续加剧

时间:2022-09-09 17:29:49    来源:大雪财经    

随着单量采购范围的拓展,很多人都在担心创新器械是否会进入集采名单,从而对尚未形成商业模式的创新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量。2022年9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给出了明确的答复,由于创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尚未成熟、使用量暂时难以预估,尚难以实施带量方式。并且国家医疗保障局将会因时制宜,在集中带量采购之外留出一定市场为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空间。

消息传出,众多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似乎“如释重负”,微创医疗在9月5日开盘涨幅一度超过14%。不过,短暂的利好,也不能对冲微创医疗业绩的无力。2022年上半年,微创医疗收入4.05亿美元,同比增加5.3%,增速远低于去年的20.45%;亏损额高达2.53亿美元,同比增加超过120%。当然,最大的问题依然在于三大核心板块收入不同程度出现下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8月,微创医疗第5家子公司微电生理登陆港交所。短期无带量采购的风险,手握多家上市子公司,微创医疗核心业务,为何还会纷纷下滑呢?

01

子公司上市加速,

“万亿”总市值目标仍远

上市是一种资本市场行为,通过上市资本市场推动企业的业务发展。从资本层面,分拆上市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利益最大化。特别是2019年,境内上市公司拆分至A股上市规则明朗后,分拆上市案例越来越多。2020年,分拆至A股上市的企业高达68家,2021年也高达38家。

对于拆分的业务而言,拆分出去以后,既能以独立的身份去卡位赛道的头部,又能在资本市场获得新的评估和融资。这方面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京东和旗下四家独角兽企业的协同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医疗领域,同样有众多企业也在努力尝试,其中微创医疗毫无疑问是最成功的选手之一。

1998年,生物科学系博士常兆华博士从美国回来后,创建了微创医疗。彼时,我国外科医疗器械相对比较落后,常兆华博士瞄准了这个赛道,针对高精尖医疗器械展开了研究,他希望微创医疗能够成为中国的“美敦力”。有了美敦力作为参照物,微创医疗并未将目光停留在心血管介入领域,随后展开了多方位的布局,这也是微创医疗能够拆分出众多子公司的基础。

现实中,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产品上,又或者是市场上,微创医疗与美敦力依然有着巨大的鸿沟。依靠微创医疗,恐怕很难成为中国的“美敦力”,更无法做到产品对科室的全覆盖。在2020年公司股东大会上,常兆华博士也表达了微创医疗难以实现大而全的无奈。

分拆细分板块上市,除了对于推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市值有巨大的价值,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让企业完成“有丝分裂”,让业务板块获得更加独立和充分的发展。既然微创医疗无法应对这么难的挑战,将业务拆分,或许是个出路。随后微创医疗一边拆分子公司,一边引入投资者,而后子公司发展壮大后,既可以覆盖更多领域的产品,又可以登陆股市壮大资本力量。

如今,微创医疗已经在心血管介入产品业务、骨科医疗器械、心率管理、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神经介入产品、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业务、外科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2019年7月,心脉医疗率先登陆科创板,开启了微创医疗子公司上市之路,并且一发不可收拾。2021年2月,心通医疗登陆港交所;11月,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也在港交所上市;2022年7月和8月,微创医疗旗下微创脑科学和微电生理分别完成港交所主板和科创板上市。

在微创医疗的创始人常兆华博士看来,微创“万亿市值基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常兆华博士拆分了众多子公司,并且如今已经有5家子公司登陆股市,微创医疗子公司超过20家,可见微创子公司的上市之路尚未终止。

对于微创医疗来说,尽管已经有多个子公司成功上市,但背后依然未能摆脱亏损的问题,5家上市子公司中,只有“微创脑科学”和“心脉医疗”处于盈利状态的,微创电生理甚至尚未实现盈利,资本市场对于微创系企业也开始了重估。据《财经天下》周刊统计,“微创系”上市公司,巅峰期的市值总和最高接近2658亿元,但截至发稿日,“微创系”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不足900亿。其中,微创医疗一家公司总市值较高点下降超过900亿港元,反映出了市场对于微创医疗分拆后空心化的顾虑。距离常兆华博士的万亿目标依然有不小的挑战。

02

3亿年薪常兆华,

未能阻止核心业务下滑

2020年,微创医疗出现5年来的首次亏损,2021年,净亏损额扩大至2.76亿美元。2022年8月30日,微创医疗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整体营收4.05亿美元增速明显放缓,且亏损增加达2.53亿美元。

官方给出的亏损原因主要有三点:

(i)期内非现金性费用的增加,包括集团发行可换股债券和附属公司发行优先股等的应计利息,根据集团股份奖励计划对若干雇员授予激励股票和购股权所确认的成本增加等;

(ii)手术机器人、心脏瓣膜、外科器械以及其他业务分部等借助独立融资渠道,积极推进研发、注册、商业化等带来费用的显著增加;

(iii)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心律管理业务及心血管介入业务用于海外市场开拓、产品推广等投入增加。

在深潜atom看来,微创医疗的亏损同样离不开行政费用高企。此前,网友对于联想薪酬体系嗤之以鼻,但在中国高管薪酬排行榜中,微创医疗创始人常兆华博士凭借2.33亿元高居第三,位居大健康领域榜首。2022年上半年,公司行政开支高达1.33亿美元,同比增加29.4%。创始人酬金已从2020年2.33亿元上涨至2021年的3.13亿元。

2022年上半年,微创医疗的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和心率管理三大核心业务分别同比下降9.91%、2.58%和5.47%。营收的增加主要依赖心脉医疗的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同比增加26.72%,微创脑科学的神经介入业务营收同比增加23.49%,心通医疗的心脏瓣膜业务均取得两位以上的收入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微创医疗的海外业绩亮眼,上半年微创医疗海外市场收入达53.4%,超过总营收的一半。

医疗是最关系人民福祉的事业。虽然我们的医疗事业,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资源不平衡,医生和医院的数量不能满足患者看病需求的问题还很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医疗科技是国家重点推动的行业,想象力巨大。微创医疗通过创新器械入局,在多个领域打造出了实用性强的产品,可以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在目标没有实现之前,微创医疗已经开始耐不住寂寞,大规模投入高管收入,让人唏嘘。

在资本市场,通过5家子公司的上市,微创医疗已经证实了自己的能力。在接下来的临床中,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拓展上。

创新医疗器械的崛起,离不开的是核心技术的积累。热衷于拆分子公司的微创医疗,2022年上半年研发成本为1.86亿美元,同比增加59.3%。研发费用不低,决心不小,但奈何研发的范围过于宽广。以手术机器人领域为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垄断全球的原因,在于技术的积累。数据显示,第一、二、三代达芬奇机器人在美国布局了2536项专利,在中国布局了732项的底层专利。但微创手术机器人只有56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在挑战达芬奇的道路上依然有相当长一段道路。

目前微创医疗旗下子公司有: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电生理、微创机器人、微创骨科、创领心律、微创佐心、明悦医疗、微创神通、微创优通、微创心力、微创科威、微创医美、微创视神、微创子牙、锐可医疗、神遁医疗、神泰医疗、神奕医疗、微创龙脉、神途医疗、创脉医疗、脉通医疗、诺洁医疗等。

已经上市的企业,都已经证明了自身的能力,比如微创脑科学先后研发出了众多新产品,并且已经成为了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但微创医疗的主要方向仅有8个,这难免会出现一些内卷。并且,每一条赛道都有各自的玩家,这意味着微创系整体压力更大。在微创系一面冲击股市的同时,另一面是核心人员的流失。近日消息,原微创机器人集团资深副总裁于海英离任,加入万东医疗。核心员工的流失,竞争的加剧,可见微创医疗的日子或许并不如外表这般光鲜。

创新医疗的收获,需要放到很长的时间维度上观察。依靠先行者优势,微创医疗在很多领域取得阶段性领先。在未来的竞争中,在细分赛道,分力的微创医疗,能否持续应对别家的全力以赴,结果或可未知。59岁的常兆华博士还能引领微创医疗多久呢?微创系“万亿市值”梦想,又能否照进现实呢?

内容来源:深潜健识

标签: 微创医疗 医疗器械 同比增加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