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速读:亏光30亿,叮当快药靠“跑腿”跑出IPO

时间:2022-08-24 18:36:11    来源:大雪财经    

叮当快药终于看到赴港上市的曙光。

8月18日,叮当快药母公司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叮当健康”)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讯。自2021年6月冲击IPO以来,叮当健康经历了重重波折。即使已经摸到了港交所的大门,公司仍然面临着严重亏损、高度依赖第三方线上平台、“重资产”模式带来的成本激增等种种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

4年烧掉30亿元,毛利率连年下挫

招股书显示,2018-2021年,叮当健康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5.85亿元、12.76亿元、22.29亿元和36.79亿元,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9.87亿元。可以看出,尽管营收呈现连年增长态势,但实际年增长已从118.12%降至2022Q1的26.6%,增长幅度大幅放缓。

与此同时,公司的亏损情况却是与日俱增。2018-2021年,叮当健康的净亏损金额分别达到1.03亿元、2.74亿元、9.20亿元和15.99亿元,四年来累计净亏损额度高达30亿元。到2022年第一季度,亏损状况仍未有好转,单季度净亏损达到4.04亿元。

此外,四年多时间以来,叮当健康的毛利率表现也江河日下,已从2018年的41.1%滑落至2021年的31.6%。

亏损额度的不断增长,与叮当快药毫无节制的扩张之路密切相关。一直以来,叮当快药都打出“线上下单、28min内收到药品”的宣传旗号,希望以此来迎合消费者对于购买药品的紧急需求。然而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背后,蕴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

药品服务与日常美食、闪送等O2O服务模式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发生时段较为固定,基本圈定在就餐或工作时间,然而疾病或意外具有随机和突发性,也就意味着药品电商需要7*24小时随时待命。因此,叮当快药很快发现,在“网订店送”模式下,叮当快药仅作为“媒介”沟通药店和消费者,无法准确把握药店的抓药和配送时间,其“28min准时送达”的承诺也无法顺利实现。

有鉴于此,叮当快药很快另起炉灶,走上了“重资产”模式的自建药店和配送系统之路。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叮当快药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共计设立了286家智慧药店,将抓药与配送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规模的门店扩张,随之而来的是高昂的成本代价。报告期内,叮当快药履约成本分别达到9750万元、2亿元、2.83亿元和4.12亿元,占比营收的16.7%、15.7%、12.7%和11.2%。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的入局,也使“医药电商”赛道变得愈发拥挤。为了能够和上述电商巨头分庭抗礼,叮当快药加大了对销售及市场开支的投入。2018-2021年,公司销售与市场开支费用分别为1.4亿元、2.78亿元、4.41亿元和8.35亿元,占比总营收的24.1%、21.8%、19.8%和22.7%。

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叮当快药一路扩张一路亏损,公司业绩表现也每况愈下。

02

市场份额低至1%,医药巨头虎视眈眈

显然,威胁不仅仅来自于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环境中,同业竞争也愈演愈烈。

2014年8月,平安健康正式成立,是几大巨头中成立时间较早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企业。截至2022年6月30日,旗下平安好医生合作医院数已超过3000家,合作药店达到20.8万家,全国覆盖率超过35%,在超过150座城市实现1小时送药,80座城市开通7*24小时送药服务,合作健康服务供应商达10万余家。

2016年5月,京东大药房正式上线,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大药房“自营药品冷链”已经覆盖全国超过200个城市。同时,京东健康使用了京东物流全国范围内19个药品仓库和超过400个非药品仓库,携手约5万家药房门店,在全国超过300个城市为用户提供全时段送药上门服务,年度活跃用户数量已达到1.23亿。

2016年8月,阿里健康也乘势推出阿里健康大药房。截至目前,阿里健康的配送网络已经覆盖17地29仓,依托智能化物流策略,其自营药品次日达配送服务量占比达76%,应用于新特药的冷链能力已经覆盖全国超过210个城市。

叮当健康不仅在体量上与上述巨头相去甚远,市场份额也存在较大差距。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0年收入计,在中国数字零售药房行业的市场份额第一、二位供应商分别达到9.7%和6.6%,两大宝座显然被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瓜分,而叮当健康的市场份额仅为1%。

市场份额直接反映到公司营收,2021年,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营收分别达到306.82亿元、73.34亿元,阿里健康2021年3月-2022年3月营收也有205.78亿元。相较之下,叮当健康36.79亿元的同期营收,实在是不值一提。

雪上加霜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当消费者产生“购药”的线上下单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综合性外卖平台,例如美团、饿了么,而不是另外下载细分市场App。因此,如果说行业巨头的精准定位让叮当健康备受冲击,那么电商平台的业务扩展同样威胁到了叮当健康的生存空间。

2021年初,美团推出24小时药品配送服务,尽管公司财报未对具体业务数据进行公开,但截至2021年12月31日,美团平台上已有获得收入的骑手527万人。庞大的配送员资源,也为美团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再添助力。对于叮当健康而言,即使推出再多的同城配送服务,其体量也无法与美团、饿了么相抗衡。

更遗憾的是,对整个“卖药”行业来说,拓展自营药房的做法也面临政策风险。据国家药监局最新发布的规定,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未经备案不得提供药品网络销售相关服务。通俗来讲,就是第三方平台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此举也是为了避免电商平台“既当选手、又做裁判”。但对于叮当健康而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其自营生意未来必将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

03

高度依赖第三方,沦为“跑腿”生意

在遭遇新旧竞争对手的双重夹击之下,叮当健康发挥了“打不过他就加入他”的策略,高调入驻美团等电商平台。由此引发的业务模式却又浮现出一大弊端:高度依赖第三方线上平台,自营业务支撑不足。

据叮当健康招股书显示,公司营收主要来源于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以及其他两个方面,前者占比总营收的96%以上,按照销售渠道划分为线下销售、线上直营与业务分销等三个方面。

其中线下零售和业务分销渠道的收入占比分别在15%和10%,大头全被线上直营覆盖,占比约在75%左右。而线上直营渠道又细分为自营线上平台与第三方线上平台,这两部分渠道收入占比,在2018-2019年时还各自占据50%保持平衡。自2020年后,第三方线上平台收入占比与日俱增,到2022年第一季度,第三方线上平台收入已经飙升至72.5%。

这意味着,叮当健康不仅仅与美团、饿了么旗下的药品配送服务直接竞争,还要依赖上述平台的业务支撑。以美团为例,叮当健康以商家身份入驻平台后,需要在达成交易订单后,根据订单金额等指标,遵循平台的计算方式向美团缴纳一定比例的佣金。

招股书中,叮当健康将这笔技术服务费加入市场推广开支中,2018-2021年,叮当健康向第三方平台支付的佣金分别达到753.4万元、2838.8万元、6077万元和9993.8万元。到2022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增长至2724.9万元,几乎是2019全年的佣金总和。由此推算,2022年第三方平台佣金过亿“不是梦”。

高度依赖第三方线上平台,意味着将“命门”交到了竞争对手的手上。与此同时,叮当快药自身的线上自营平台售价缺乏优势,而美团、饿了么为商家提供的优惠折扣,一定程度上又对叮当快药构成威胁。消费者与其耗费流量下载一个新App,同时又要支付更高的购买费用,不如选择更加熟悉便捷的日常外卖App。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叮当健康却似乎并没有将全副心神凝聚在业务开发上,在招股书中,我们仍能看到公司为了粉饰业务弊端而做的种种掩盖。

除了快药服务,叮当健康还向用户提供在线诊疗以及慢病与健康管理业务。官方对此解释称,三项服务协同整合,创建了闭环业务模式。

据了解,在线诊疗业务中,叮当健康配备了20名全职及72名兼职医生、通过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的800多名外部医生,以及包括427名药师的其他医疗专业人员。但在具体诊疗过程中,经常性会出现“当前医生正忙”提示,消费者只能被强行转至公司委托合作的互联网医院,而后者并不具备明确的名称标识,可靠性值得商榷。

招股书中也透露出在线诊疗业务的“荒废”程度。2018-2021年,叮当快药线上直营渠道及线下渠道的合计销售订单分别为1410万笔、2640万笔、4050万笔、6050万笔,而同期为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次数仅为10万笔、220万笔、440万笔、680万笔。可见该项业务并未如官方所说与销售业务进行同步链接。

此外,招股书透露,在线诊疗、慢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两项业务至今尚未产生收入。可见,尽管官方对其做出了较高评价,但实际上对消费者的帮助作用仍不明显,市场反馈始终平平无奇。

业务拉胯、亏损加剧,对于叮当健康而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曲线已经迫在眉睫。而一旦开启新业务,营业成本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5.53亿元,IPO能否雪中送炭,留给叮当快药的时间似乎已经不多了。

内容来源:新经济观察团

标签: 市场份额 第一季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