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当前热门:通威股份,3000亿狂欢背后

时间:2022-07-07 05:33:43    来源:雷达财经    

雷达财经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资料图)

近期,通威股份市值暴涨让外界侧目。

7月6日,该公司股价收报65.38元/股(前复权),总市值达2943亿元。就在前一个交易日,其股价盘中触及67.86元/股的历史高点,市值首次突破3000亿大关。

如果从4月26日披露一季报时算起,短短48个交易日通威股份涨幅达90.83%,市值增加了1400亿。四川首富刘汉元持有通威35.08%的股份,目前市值为1032亿元。

通威股份股价暴涨,离不开利好消息的推动。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0亿元至125亿元,同比增长304.62%至321.48%。

除了盈利能力惊人,通威股份还有巨额订单在手。7月1日公告的两份订单,预计销售总额分别为644.1亿元、560亿元,合计逾1200亿元。再算上另外三份长单合同,通威股份已经手握2540亿元硅料大单。

横跨光伏和农牧两大行业,让通威股份在多晶硅价格上涨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尽管没人能预测硅料景气周期能持续多久,但从规划产能来看,产能过剩并引发价格回调或只是时间问题。

景气周期推高利润

如果对通威股份利润大涨做一个简单的归因分析,硅料价格高位运行和产能释放成为两大推手。

公司在公告中称,高纯晶硅业务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叠加新产能的顺利释放,实现量利大幅增长;电池片业务满产满销,出货量同比增长,大尺寸产品占比提升,盈利能力同比显著修复。

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全球光伏装机需求持续超预期,海外能源价格飙升带动分布式装机高增,国内“双碳”目标下,大型地面电站亦有望于下半年大规模启动。

硅料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扩产周期较长、产业链各环节供需错配等因素,促成了多晶硅料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不断走高。

数据显示,2021年,多晶硅价格从年初的8.8万元/吨,涨至年末18万元/吨上方,涨势基本贯穿全年。

今年年初,多晶硅料一度连续涨价16周,在6月下旬首次站上28万元/吨。硅料价格持续攀升,无疑对相关企业的盈利起到强力支撑作用。

公开信息显示,通威股份于1986年由刘汉元创立,以饲料业务起家,并于2004年登陆上交所。

从水产饲料行业起家的通威股份,首次进入硅料产业始于15年前。

2002年,刘汉元进入北京大学就读EMBA,选择的课题方向是《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这让他对光伏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年北大课程结束后,通威股份吹起了进军光伏行业的号角,并先从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环节入手。

2007年,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成立,计划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次年9月,新公司的首期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

彼时光伏行业的投资逻辑是“拥硅为王”。数据显示,2007年,多晶硅价格突破300美元/公斤,毛利率高达70%,2008年一度达到400美元/公斤。

但随之而来金融危机,让过度依赖国外需求的中国光伏行业哀鸿遍野;再加上行业产能过剩,多晶硅价格一度跌去90%,这让通威股份一踏上光伏之路就遭遇了挫折。

业绩压力之下,2010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只能把注入仅2年多的永祥股份再从上市体系剥离,卖回大股东通威集团。在接下来国内光伏产业的低谷期里,永祥股份背靠通威这颗大树,通过控制产能、降低成本生存了下来。

直至2014年,国内光伏产业开始恢复元气,永祥股份再度启动扩产和项目技改,第二年即顺利投产,产能突破15000吨/年,跃居全国前三。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通威股份的硅料产能达18万吨,高纯晶硅产量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

在高纯晶硅产品供不应求的当下,手上有硅料,就等于掌握了硬通货。

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通威各生产基地全年高纯晶硅业务销量10.77万吨,较上年增长24.30%;多晶硅销售收入167.84亿元,同比增长214%。

通威的全产业链野心

在火热的光伏产业链中,通威股份手中还握着另一张王牌。

2013年,通威开始切入光伏电池片领域。当年9月10日,合肥赛维光伏产业基地经过218轮举牌竞拍,被通威集团8.7亿元收入囊中。

回过头来看,这笔收购无论如何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合肥赛维不仅规模在业内位于前列,也被认为是全球设备最先进的单体工厂。

通过这笔交易,通威得以快速补齐光伏电池领域的短板,并且省去了前期建厂、调试和达产的时间,能够迅速开工。

就在收购两个多月后的投产仪式上,刘汉元对媒体介绍,合肥赛维工厂具备2GW的电池片产能和500MW的组件产能,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单厂规模最大的电池片厂之一。

随后合肥赛维改名为合肥通威,并将经验嫁接到新的工厂中。2015年11月,通威电池片基地落户成都双流。有报道显示,此后4年间,该基地建成投产4期电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晶硅电池生产基地。

2021年12月份界面的采访中,刘汉元透露,在电池片环节,目前通威全球市场份额预计超过17%。

据PVInfoLink公布数据,2021年,通威太阳能电池出货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电池及组件销量达到34.93GW,同比增长57.61%。

光伏产业链上,高纯晶硅居于上游,中游为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下游为光伏电站。在光伏硅料、电池领域两个环节崛起的通威,向下游电站建设、运营领域拓展。

据悉,在光伏电站方面,通威自2014年提出“渔光一体”发展战略,其“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渔光一体”已实践多年。截至2021年,公司已在全国建成了48座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电站。

但通威的野心不至于此,其战略意图逐渐向产业链剩下的两个环节硅片和组件方面延伸。

“切入硅片业务,可有效连接公司的高纯晶硅业务和高效太阳能电池业务,增强公司在产业链上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挖掘利润增长点。”2021年4月12日,通威首次抛出120亿元可转债方案时,相关公告中如此写道。

硅片处于硅料与电池中间,是承上启下的一个环节。此前,通威股份并未涉足硅片领域。

但在2020 年 11 月,通威与天合光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共同建设年产15GW拉棒项目和15GW 切片项目。

2021年2月,通威又发布公告称,拟与晶科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同投资年产 4.5 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年产15GW硅片项目。

以此计算,通过共建和自建的硅片产能,总和已达到了45GW,这样的规模已经接近于以中环股份与隆基绿能为首的硅片“双寡头”。

而在组件环节,据华夏能源网,去年安徽省发布的《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中,通威的 5GW 高效组件项目赫然在列。

涨价红利能吃多久?

享受新能源超级盛宴的同时,通威股份背后也存隐忧。

不少机构认为,硅料短期难改供应不足局面。这是因为硅料本身存在生产建设周期较长、准入门槛较高、产能弹性小等特点。以多晶硅作比,从投建到产能释放需要约2年时间。

浙商证券最新研报表示,考虑产能释放节奏无法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供需关系,预计多晶硅价格2022年将维持相对高位。

但另外一方面,随着多晶硅价格创新高,巨额利润吸引新玩家入局,各家纷纷加大了扩产力度。

去年12月,光伏玻璃龙头企业信义光能与云南曲靖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230亿元中,就包括建设年产20万吨多晶硅。

今年2月份,金刚线设备商上机数控宣布,拟斥资118亿元,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投资建设年产15万吨高纯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生产项目。

6月22日晚间,南玻A发布公告,拟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8亿元。这其中,20亿元用于年产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44.91亿元。

据国金证券6月2日研报,目前国内已公告的多晶硅新增产能总规划超过300万吨,远大于下游需求。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多晶硅料并非稀缺品,属大宗商品的范畴,产能过剩并引发价格回调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涨价也让光伏行业上下游博弈变得激烈。2021年6月9日,在光伏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座谈会上,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爱旭股份实名举报通威囤货居奇。

举报称,通威集团永祥股份将多晶硅价格“月度定价”调整为“周度定价”,助推了硅料价格的快速上涨。

针对爱旭的举报,通威股份在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公司没有出货给任何中间贸易商,不存在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的情形。

在上述举报事件曝光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呼吁》。

尽管未明确指向通威股份,但协会建议,相关企业应自觉抵制对多晶硅、硅片产品的过度囤货、哄抬物价行为,自觉抵制电池组件环节低价倾销等恶意竞争的不当行为,让硅料价格尽快回到正常区间。

对于通威股份的后续发展,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注:本文是雷达财经(ID:leidacj)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标签: 通威股份 太阳能电池 同比增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