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拒绝水货“减肥针” 国产原研

时间:2023-08-09 20:53:31    来源:一点财经    

《多肽链》原创出品

作者|严睿


(相关资料图)

多少有些出乎市场方预料的是仁会生物会率先“撞线”,拿到了国内药监局(NMPA)对GLP-1类药物减重适应证的原研药头签。

7月27日的NMPA官网上,一则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证(成年人)的贝那鲁肽注射液(菲塑美®)上市许可申请获批的消息曝出,仁会生物转瞬成为市场方关注的焦点所在。

实际上,早在2016年12月时仁会生物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贝那鲁肽注射液(商品名:谊生泰®)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糖尿病用药领域没有原研新药的历史“终结者”。

作为全球唯一的氨基酸序列与人源完全一致的GLP-1类药物,谊生泰®的诞生前后经历了17年的研发历程,但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用药还只是掀开了贝那鲁肽多适应证开发的序章。

进入2019年1月,仁会生物获得了国家药监局三期临床许可,贝那鲁肽针对非糖尿病人群的全新减重适应证研究就此展开。

也就是说,其实四年半前贝那鲁肽减重适应证就已经冲刺到了临床三期,这比绝大部分国内GLP-1类药物申报临床研究减重适应证的时间要早得多。

目前国内有13家药企布局GLP-1类药物肥胖或超重适应证开发进入临床研究阶段(Insight数据库信息),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近两年内申报的。

这一领域创新药“鼻祖”——诺和诺德研发的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在2014年和2021年获得FDA批准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证,由于这两款原研药的专利到期才催生了国内药企纷纷布局相关类似药。

此前NMPA在7月4日签发了由华东医药(000963.SZ)申报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商品名:利鲁平®)肥胖或超重适应证的上市许可,但从其通用名就能明白利鲁平®只是一款类似药。

而作为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之后,全球范围内获批的第三款GLP-1类减重原研新药,贝那鲁肽减重药的强势“撞线”,也意味着在肥胖患者治疗选择上终于真正有了来自中国创新药的方案选项。

壹| 改写

GLP-1新势力

盘踞降糖药市场的百年“常青藤”——胰岛素,终于被新王GLP-1受体激动剂取而代之。

按照2022年全球销售数据看,在596亿美元的降糖药市场中GLP-1占比38%,达到226亿美元的销售规模,首次超越胰岛素(154亿美元,占比26%)便将后者远远甩开。

且由于GLP-1类药物相对安全性较高,在降糖效果显著的同时兼具减重和心血管获益的作用,而多适应证和多靶点新药开发的潜力不断释放,因此GLP-1堪称是当下最热的“黄金靶点”。

在市场端,借势利拉鲁肽,诺和诺德的“二代”GLP-1类药物司美格鲁肽(Ozempic注射液、Ryblesue口服片剂、Wegovy减肥针)在2022年全球销售额达到109亿美元,成为首个年销售额破百亿美元的GLP-1类药物。

诺和诺德也凭借GLP-1类药物的出色市场表现,公司市值迫近4000亿美元,可谓一战封王;而实际上,礼来、赛诺菲、阿斯利康、GKS等跨国药企早就扎堆GLP-1靶点,“肽”字辈的原研新药研发,层出不穷。

其中,礼来的GLP-1/GIP双靶点抑制剂替尔泊肽(Tirzepatide)在去年5月间获得FDA批准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后,销售迅速放量,风头直追司美格鲁肽。

在中国市场,GLP-1类降糖药物也几乎是被诺和诺德与礼来强势“垄断”,不过中国药企在这一黄金靶点上的开发热情也十分高涨,大有疯狂内卷之态。

根据Insight数据库信息,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共有112款GLP-1类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仅今年前六月就有16个项目申报临床。

不过,在112款进入临床阶段的GLP-1类新药中,大部分是国内药企的仿制药项目,真正的原研创新药仍是绝对少数派。

在GLP-1类原研药上,不是没有中国创新药企的突围者,而是他们很容易被市场追捧跨国药企明星产品的声音所淹没。

如前述仁会生物耗费17年时间开发的全人源GLP-1原研新药贝那鲁肽注射液,而今在降糖、减重两个适应证领域都成功上市。

通过贝那鲁肽的多适应证开发,仁会生物不但在国内糖尿病用药和减肥减重用药领域实现了两个“零突破”,也改写了GLP-1类新药研发和市场端的竞争格局。

事实上,从选择全人源GLP-1这个开发难度更高的技术路径,就能看得出仁会生物是希望用“颗粒度”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患者对贝那鲁肽的依从性,从而形成明确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全人源”的好处简单来说就是更容易被人体代谢,安全性更高,长期使用也不容易出现抗体反应,但疗效却很显著。

在差异化策略上,贝那鲁肽的另一个特点是“随餐给药”。越来越多药企倾向开发周制剂等长效GLP-1类药物时,贝那鲁肽却采用了“另类”的一日三剂给药。

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为了模拟人体肠道自然分泌GLP-1的模式,使贝那鲁肽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节律,同时起效快、半衰期短,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周期更短,不易积存。

“随餐给药”对于使用者的体感也更加友好,因为使用GLP-1类药物大多都会出现的腹胀、恶心等常见不良反应,而贝那鲁肽的使用者出现这些反应的持续时间短、程度也轻。

不得不说,在GLP-1靶点的赛道上,仁会生物的原研药创新突破,也将激发更多本土创新药企业的加速前行,形成未来竞争格局中的中国新势力。

贰| 减重

“赛道”新焦点

成为全球第三款、国内第一款获批上市的GLP-1类减重新药,菲塑美®到来的时间窗,仁会生物拿捏的可谓恰到好处。

自2021年6月间诺和诺德原研药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证获FDA批准上市后,火热的销售数据、反复传来的“断货”消息,以及马斯克这种超级大V的“带货”,司美格鲁肽“减肥神针”的名号,远盖过了其糖尿病明星药的风采。

华尔街也将“减肥”作为挽回Bigpharma公司颓势的最佳概念抛向市场。

不仅诺和诺德因此而市值高涨,向来受强生、罗氏压制的礼来,更是凭借着减重适应证临床试验表现更胜于司美格鲁肽的替尔泊肽,市值飙涨到了如今的4400亿美金之上,翻身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Bigpharma。

在美国市场,替尔泊肽减重适应证的三期临床利好不断,获批FDA上市也就今年内的事,但礼来做大做强减肥药的野心显然更甚。

6月23日,礼来LY3437943(Retatrutide,GLP-1R/GIPR/GCGR三重激动剂)获得中国药监局NMPA批准展开肥胖适应证的临床试验,其在中国的开发进度与其海外市场进度几乎同步。

在中国市场,虽然到目前为止,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两款原研药的肥胖或超重适应证尚未获批上市,但满市场都是“减肥神针”的传说。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目前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也就是说,至少有6亿中国人超重或肥胖。

无论是“健康中国”纲要中对超重、肥胖症人口增长的控制和防治要求,还是年轻族群中对减肥求美的刚性需求,“减肥药”的市场大爆发似乎已经到了摁不住的地步。

而此前,国内正式批准的减肥药只有奥利司他(OTC药物)。对于临床治疗肥胖或超重的药物,国内药监系统一直比较审慎,安全性、有效性验证要求很严格也更充分。

司美格鲁肽蹿红之后,一方面是国内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被超规使用的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水货”司美格鲁肽甚至是假冒药品在一些美容或不合规的医美机构里泛滥流行。

不过形势在今年7月发生了改变。先是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类似药利鲁平®获批上市,紧接着仁会生物的原研新药菲塑美®也拿到了上市批文。

尤其是后者,抢先于只差临门一脚的替尔泊肽,成为全球第三款GLP-1类减重适应证重磅创新药。当然,要成为诺和诺德、礼来们的真正对手,贝那鲁肽还必须在市场上坐实其临床试验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仁会生物向NMPA递交菲塑美®上市申请时,其特别根据国人的人种特征、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调整了国人体重基数。

以BMI≥28kg/m2或BMI≥24kg/m2并至少伴有一项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作为入组标准。

中短期内以国内市场为绝对重心的菲塑美®,如果按照欧美标准,药物治疗适用于BMI≥30kg/m2的肥胖患者,或BMI≥27kg/m2伴随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超重患者,可能是不够“精确”的。

毕竟超重、肥胖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在不同人种人群中是有所差异的。同样的BMI数据下,亚洲人种中心肥胖和内脏脂肪沉积率更高。

所以降低药物治疗适用于BMI的数据范围,更有利于预防国人因为超重肥胖而引起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更符合国内患者的适应性。

叁| 答案

创新药无捷径

为什么在跨国巨头扎堆的GLP-1上,仁会生物敢于投入巨大的时间和财务成本研发原研新药贝那鲁肽?

为什么菲塑美®能够在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的包夹之下,依然夺下国内第一款减重适应证原研新药的魁首之位?

其实这个答案并没有多么复杂。在历史积淀、综合能力、全球资源配置远强于自己的对手面前,如仁会生物这样的中小型中国创新药企要获取成功,就只能靠一点点地磨,别无捷径。

今天我们回放贝那鲁肽在降糖和减重两个适应证上成功获得上市的机会,前面可能会有很多关于仁会生物的“定语”,比如仁会生物在研发过程中,陆续签约国家“十一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等,先后获评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

但即便有这些身份“加持”,仁会生物在贝那鲁肽两款创新药物的研发上,一样付出了前后24年的时间历程和巨大的财务成本。

无论时间成本还是财务成本,仁会生物巨大投入的回报是令中国整个创新药行业为之振奋的。填补没有自主研发的降糖药、减肥药的空白,这个曾经不敢想象的愿景,而今照进了现实。

企业同样也获得了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长足进步。截至2022年末,仁会生物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2项,获得授权15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05项,获得授权58项。

更重要的是,其在内分泌和心血管药物领域成功搭建了全流程的创新药物开发体系,以及一系列包括多肽及蛋白药物制备技术在内的核心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创新药企业研发能力的强弱。仁会生物从17年才磨出个谊生泰®到抢先于行业巨头上市菲塑美®,能够看出其药研技术平台的进步速度是很快的。

要知道,与跨国药企巨头们百余年的成长时间跨度和大规模资产并购整合的能力相比,中国创新药企业的成长成熟周期短促且艰难。

既要在孱弱的技术底上开创新天地,又要更好满足国内外市场用药的可及性;既要尽可能压缩研发成本让利于患者,又要持续获取商业回报反哺创新药的研发;既要利用本土市场优势作为成长的支撑,又要早早布局全球市场尽可能缩短与巨头药企的差距。

好在走到今天,仁会生物一个一个兑现了其当初的承诺,也渐渐找到了市场的感觉。

或许,这一次菲塑美®在GLP-1类减重药物上直面强手竞争并取得了先发优势,会成为仁会生物在全球创新药领域崛起的又一个中国样本。

毕竟6亿潜在用户“打底”,国内减肥药市场规模的高复合增长速度,足够支撑仁会生物把菲塑美®打造成在全球市场拥有优势竞争力的“神药”。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