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沃尔玛最新财报: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关店潮”隐忧丛生_全球热消息

时间:2023-05-24 17:34:13    来源:大雪财经    

5月18日晚,沃尔玛(NYSE: WMT)披露最新财报,交出了其在2024财年Q1季度即2023年2月1日至4月30日报告期内的成绩单。

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沃尔玛的整体表现超出此前市场预期,实现总营收152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7%。调整后的每股收益超过预期的1.31美元,达到了1.47美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绩后沃尔玛股价不断上扬,截至发稿日,沃尔玛(纽交所:WMT)最高股价报:149.91美元每股,总市值为4043.59亿元。

目前股价虽呈逐渐回升趋势,但仍未完全恢复至去年同期股价暴跌前的水平。彼时由于糟糕的2023财年Q1业绩表现,沃尔玛收盘跌幅达到11.4%,创下自198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同比去年Q1财报数据,当时营收和利润均远低于预期,以低水平作为参照,也意味着本财季的营收增幅并不算突出。

此外,本季度沃尔玛的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且自身对未来Q2财季的业绩展望也透露着些许悲观色彩。

可见即使在Q1财季成绩尚可的情况下,沃尔玛仍然面临着盈利不佳、大量闭店的难题,基本都在靠山姆的营收来拉动整体的增长。

增收不增利,预期难乐观

在本财季营收增幅不小的情况下,沃尔玛的盈利表现却在倒退。数据显示,2024财年Q1季度,沃尔玛的毛利率为23.7%,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这也是继2023财年Q4季度后,沃尔玛连续第二个季度利润出现同比降幅。

对于下一财季的业绩展望,沃尔玛也不再乐观,下调了对Q2财季的整体期望,预估经营利润将同比降幅为2%左右,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63-1.68美元/股范围内,低于市场预期的1.7美元/股。

对此,沃尔玛解释是由于受美国消费者全年支出大概率继续维持疲软前景的预测影响,由此导致未来的非必需品和高单价商品的销售额下降,导致营收预期降低。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沃尔玛近年来盈利不佳以及继续下调未来预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美国通货膨胀背景下的零售前景整体看跌,二是消费者消费观念变化导致的产品利润变化。

首先,自2022年以来,由于疫情叠加俄乌战争等不稳定因素,导致部分基础原材料、物流成本上涨,尤其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使得绝大部分零售商都面临成本上涨、盈利空间不断压缩的现状。

而沃尔玛之所以能从一家小超市逆袭成为零售巨头,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天天平价”的品牌定位。尤其是疫情后消费能力下降,沃尔玛仍继续保持着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来作为最大优势。

根据数据分析公司Dataweave分析报告显示,在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的时间范围内,美国平均通货膨胀率为7.5%,而沃尔玛的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3%,而作为对比,亚马逊、塔吉特的价格上涨分别在7.5%和9%之上。

由此可见,沃尔玛的价格不仅低于对手,还远低于通货膨胀率的增速。

虽然此举让沃尔玛面临着被指控其利用零售巨头的品牌影响力来获得溢价上的不公平竞争,但策略着实有效,使得Q1财季沃尔玛全美的净销售额同比涨幅达7.2%。

沃尔玛以低于通胀的低价策略换来了销售额,但要牺牲的就是利润空间。Q1财季沃尔玛实现净利润共16.7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54亿元足足下降18.5%。

若一直保持此策略,面对不断走高的通货膨胀,沃尔玛接下去的利润不断降低则是必然。

沃尔玛CEO麦克米伦也曾表示:“顽固的通货膨胀是给公司下半年带来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利润的下滑也与消费商品结构的改变息息相关,上涨的通胀不断挤压了众多的家庭购物预算,导致消费开支大部分转向必要的刚需商品,但是这类产品的毛利率更低,因此利润空间也进一步被挤压。

对此,沃尔玛首席财务官约翰·戴维·雷尼在财报会议上表示:“消费者专注于食品杂货和保健产品的转变打击了毛利率,使Q1季度毛利率下降了18个基点。这些产品的利润往往低于服装、家居用品和数码产品等一般非必需品。”

美国仍然是沃尔玛最大的市场,这也难怪沃尔玛会下调Q2财季的业绩预期了。

大卖场失灵,靠山姆支撑

沃尔玛的主营业务有三大板块,即沃尔玛美国、沃尔玛国际和山姆会员店。现阶段,沃尔玛线下的销售额主要是靠山姆会员店大幅拉动。

这样的趋势同样出现在沃尔玛的中国市场,沃尔玛中国在Q1实现净销售额53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其中山姆会员店的表现突出,实现了46%的强劲销售增长。

沃尔玛在财报中表示,其中国市场的突出表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春节时期消费整体回暖的影响和山姆会员的强劲增长。

靠山姆强劲增长来弥补整体业绩的疲软,这背后是沃尔玛大卖场模式逐渐“失宠”的真实境况。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高度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让消费者的心智被无限分流,综合的大型商超已经很难满足多样化的购物需求,也不再是消费者购物的唯一选择。

近三年的社会环境变化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中外零售巨头不得不快速进行业态调整或转型,从“大卖场”转型到“社区小店”,或是大力拓展线上业务等,但基于并不理想的消费反馈,不少企业被迫迎来“关店潮”。

沃尔玛作为全球零售巨头也未能幸免,反而因为过大体量导致转型不似中小品牌那般灵活,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沃尔玛近几年的关店进程持续加速。

沃尔玛在国内的多家老门店陆续闭店,今年3月北京建国路的17年老店也宣布闭店。「零售商业财经」了解到,大部分沃尔玛门店的停业公告解释原因为租约到期。

为何这类大型商超基本都不选择继续续约?

显然,这是权衡利弊后的最优解。一边是用户分流后线下门店客流量减少,一边是此前沃尔玛在黄金时期拓张时所享受的低租金红利不复存在,因此,在面对后续的高昂租金成本和日渐下滑的业绩时,“闭店”自然就成了最体面的选择。

沃尔玛美国也面临着殊途同归的困境,除了客流量下滑之外,不少区域由于“零元购”(盗窃)现象导致闭店。据悉,因部分地区这类抢劫偷盗现象过于严重,沃尔玛甚至对“牛排”“内裤”等生活必需品也加上锁链。

但是沃尔玛的闭店行为也引起了部分黑人市民的不满,称沃尔玛在进行“企业种族歧视”,为此要联合抵制沃尔玛。

内忧外患之下,沃尔玛除了将在今年关闭约20家美国门店外,还将关闭美国各地的五个电子商务履行中心,以及一些只允许“提货”的地点。

面对传统大卖场失灵,沃尔玛开始押注山姆会员店,并加速开店步伐。忧喜参半之下,山姆会员店能成为沃尔玛翻身的一剂解药吗?

赛道拥挤,“地雷”丛生

聚焦会员店赛道,山姆面临的竞争持续加剧,这在未来或许也将对沃尔玛中国的营收造成压力。

一是作为美国最大仓储式会员店品牌Costco在中国加速开店;二是大润发、麦德龙、永辉等老玩家也纷纷加入了会员店业态的探索中。

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会员店”的盒马,也在急速拓展会员门店。去年底,盒马传出全面盈利的捷报。今年3月,盒马便在沃尔玛北京建国路门店旧址新开了一家盒马X会员店。

正如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朱晓静所言:“接下来的十年,关键词会从penetratio(渗透度)转向loyalty(忠诚度),即获客与留客能力。”

当本土玩家都纷纷发力会员制赛道,沃尔玛作为先发玩家的优势正逐渐消失。就如同此前顶着全球零售巨头光环的商超模式一般,沃尔玛在本土化改造和线上化探索方面往往不及国内品牌“接地气”。

光有产业链优势却缺乏对中国消费群体的深度观察,即使是零售巨头也免不了黯然离席。

家乐福就是典型案例,在今年四月,上海的两家家乐福会员店接连宣布停业,距离其开业甚至不到两年时间。

会员店运营要考虑地区差异,像山姆会员店、Costco在美国经营的逻辑就是尽可能提供低价且超级大分量的食材,如几公斤的牛排、大型火鸡腿等,然而这套逻辑在中国却有些水土不服。

比如中国人倾向于炒菜烹饪,讲究多样的菜品变化,大分量单一食材并不能满足中国食客的多元需求。此外,大量单身人士或者二人夫妻小家庭也无法消化如此庞大的分量。

而这几年方便快捷、分量较小的预制菜倒是解决了这部分需求,快速发展之下,众多生鲜零售和食品厂商都纷纷加码预制品赛道。

精确瞄准本土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众多本土零售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的原因之一。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零售的本质还是围绕用户的需求,因此对“人”的洞察仍是关键。

可惜的是,包括沃尔玛在内的外资品牌总显得慢人一步,交出的会员费也并不能完全贴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因此Costco和山姆会员店持续面临着中国消费者的退卡诉求。

今年1月和3月,山姆会员店接连被爆出“蓝环章鱼事件”和“寿司食安问题”,直接上了微博热搜,而山姆方面撇清责任、冷漠回应之举更是让网友群情激愤。

结合此前“新疆棉事件”,情绪抵触再加上食安问题,这些对沃尔玛的品牌形象来说都是一颗颗随时爆炸的“地雷”。

会员店赛道拥挤,沃尔玛线上化的进程也是“前有狼后有虎”。

亚马逊处于行业头部,仍是沃尔玛目前无法逾越的大山,即使是沃尔玛在Q1财季美国市场上电商销售额达到同比27%的高增速,仍和排名第一的亚马逊份额差距显著。

榜单显示,2022年亚马逊电商市场份额占比达37.8%,沃尔玛的份额较上一年并无进步,仍为6.3%。

沃尔玛身后,有着不断变化的对手排位,如零售对手塔吉特、会员制对手Costco,同样在电商赛道上步步紧逼。

线下大卖场模式式微,会员制赛道又遇本土化挑战,电商的“第二”位置也岌岌可危。能否顺利解决这三大难题,同时挽救持续下滑的利润,留给沃尔玛的时间不多了。

内容来源:商业财报

作者:金诺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