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自嗨式创新,究竟给谁看?

时间:2023-05-05 17:52:22    来源:银杏财经    

“整车厂、座椅厂在座椅上花了很多功夫,挖空心思整理并扩大储物空间,被某宝几十块钱的东西打败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久前,哪吒CEO张勇在微博上,发了一张汽车座椅后背挂满储物袋的图片并附言。

有网友表示(储物袋)确实有点丑,也有人不客气地指出:只能说明你们企业无法与市场需求衔接。

无独有偶。小米13 Ultra的“专业摄影模组”被用户指出与脚架搭配使用有所冲突,业界首发的手机摄像头可变光圈,更是遭遇了民间“解构”毒打。

“对不起雷总,我的可变光圈技术比你花大力气研发的更薄、更便宜、现在已经列装12S Ultra了。真的对不起雷总,甚至我花了一分钟研发的,直接对标你的13 Ultra。”

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自制可变光圈、一番诛心的言论,让原厂创新产品受到了市场再教育。

一篇名为《小米11Ultra也要可变光圈!还支持F1.95-F7.1 N档可变光圈(带讲解)》的帖子紧随其后。

从参数上实现了对小米官方产品的超越,虽美观度不比原厂,而胜在以最小成本获得最新的功能。

民间挥挥手弹指间,就能轻松复刻厂商口中的高科技,这何尝不是对科技厂商创新能力的另一种诠释。

近年来,国产品牌普遍以科技创新自居。

为了更高的品牌定位、产品售价,厂商需要提供充分的说服力。因此,产品性能、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国产品牌进步明显。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行业乱象,微创新、伪创新层出不穷。

不论产品力如何,“没有对手”、“业界唯一”、“遥遥领先”等口号始终响亮,用户激情未被点燃,品牌们自己倒是先嗨了起来。

回过头来才猛然发现,超越时代引领行业的产品却始终寥寥无几,更多的品牌终究还是沦为了供应链的囚徒。

随波逐流可以一直嗨。

自嗨不是一门艺术

“伟大的艺术品不必追随潮流,他本身就是潮流”——史蒂夫·乔布斯。

iPhone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是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风向标,其核心竞争力在于iOS和APP Store两大发明。

前者闭环、独立,提供了独家产品力差异,后者开启了APP收益抽成的商业模式,为整个苹果帝国带来了丰富的生态链和强大的资金链。

比亚迪从燃油时代的二三线车企,进化为新能源时代的领头羊,业内独家的刀片电池和DM-i混动系统功不可没。

一个品牌,只需要一两个划时代的创新,足以引领行业。

可惜的是,如今产品学鸡汤语录很常见,独一档的产品力却越发罕有。不少品牌只是披着颠覆的外衣,大喊创新的口号,营造了无数创新的假象。

前文提到的可变光圈并非新概念。

虽然在手机摄像头上确实为首次采用,但在相机领域一直是基础功能之一。如果将移植称之为创新,即便在“行业首发”的语境下,也难掩牵强。

强行“创新”除了自嗨,可能只剩被用户“二创”的结局。

当科技制造业属性和快销品本质相结合,手机行业成为了自嗨式创新的重灾区。无论是主机厂还是供应链,想都在快节奏的赛道里抢跑。

多摄模组、亿级像素在“行业首发”的语境下席卷市场,厂商和供应链获得了一波又一波的出货量。

要论有多少实质创新,它们匆匆来去的身影就是最好的事实。

在ARM出架构,高通出产品的框架下,安卓阵营除了三星和华为,其他品牌并没有能够相提并论的创新;而手机影像功能如何进化,还得遵循索尼、三星等传感器供应商的新品节奏。

安卓阵营的产品在芯片、摄像头等主要功能基础硬件上,重度依赖外部供应链,间接导致了业界存在较为普遍的微创新,甚至是伪创新。

内存融合技术、独立AI按键、无线反向充电、眼球追踪等等,都成为营造差异化的摆设。

一些既不用也删不掉的内置应用,即使不断加入新功能,却仍然难觅用户,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增加鸡肋的广告位。

而为了机身一体化设计,3.5mm耳机接口、两段式快门按键等网友口中“体验感极佳”的配置,在厂商刻意追求变化之中沦为了牺牲品。

所有品牌都在高喊“用户导向“,正如将创新挂在嘴边,而实际表现却不相符。

高举的科创大旗即使流于表面,也能够短期招揽一批用户,这种短期成功势必传染到整个行业,形成一股潮流。

不跟潮流,就可能造成销量损失。

在快销品的本质下,“创新”也正在快销化,没有太多品牌在意打造的是不是“艺术品”,只为每一款新品都有噱头可说。

仅一年一更的iPhone比大多友商具备更多准备时间,然而将“灵动岛”推为新品最大亮点,遭遇了众多网友吐槽。苹果略显江郎才尽之余,仍未忘记将“Amazing”挂在嘴边。

iPhone高达75%的高端市场占有率,鲸吞85%全球手机利润,具备佛系的底气。

然而iPhone创新力下滑的同时,商业却更加成功,对于整个行业显然不是积极信号。

创新到底给谁看?

“科技创新是对的,但是如何让客户今天,最多是明后天能够感受到是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不是一个自嗨的动作。”

何小鹏的期望很美好,现实却出入很大。

去年十月,小鹏的飞行汽车汇天X2在迪拜首飞,并宣布2024年开始量产。然而创新上的超前,暂未获得法规上的跟进。

“空管”和“车管”问题,目前全球并无定论,法律、法规、审定、监管等方面皆为空白。

仅剩1年的时间,飞行汽车几乎不可能具备商业化所需的客观条件。汇天X3即使量产,也可能需要等待民用化,明年可能没人能够感受到小鹏汇天的科技创新。

同样是去年十月,小鹏汽车进入低谷期,直到12月销量重回万台才喘了口气。然而小鹏去年的净亏损和研发费用均创新高,分别达到91.4亿元、52.1亿元。

在汇天完成5亿美元融资时,何小鹏曾表示:“小鹏汽车对未来交通方式地探索不止于智能汽车。”

就在外界逐渐不看好小鹏汽车时,何小鹏的一句话,似乎把巨额亏损和开销注入了希望。

投资就是投个未来嘛。小鹏创新上的激进,还体现在自动驾驶领域。

自动驾驶,是近年最具划时代意义、也是“水份”最大的创新之一。水份来自于相关厂商对半成品的夸大吹捧,对安全性的刻意淡化。

打着自动驾驶噱头的厂商并非小鹏一家,而是行业通病。

马斯克曾表示将于2018年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行业资本涌入、市场沸腾的阶段,这无疑是一针鸡血。

那时厂商的营销话术一致性地重“自动”而轻“辅助”,让人误以为汽车进入了完全自动驾驶的时代,似乎买车附送的话筒真有用武之地。

不幸的是,不少不明真相的用户付出了生命的惨痛代价。

陷入争议后,各品牌在营销话术上有所调整。“理想高级AD复制驾驶系统”去掉了“高级”二字,小鹏将“XPILOT3.5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中“自动”二字替换为“智能”。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车企经常会把驾驶辅助包装成自动驾驶,将此当做卖点,从而体现差异化。

在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之前,所有的夸夸其谈,都是围绕着一个安全等级低、技术不成熟、法规在跟进、配套在完善的半成品。

新技术在通往成熟的过程中,体验打折可以被理解,但用生命安全为代价不会被接受,即便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

动辄几万元的自动驾驶辅助选装,是行业普遍存在的情况。厂商将半成品急于推向市场、夸大效果,除了增加营收入口,还有树立起科技创新的品牌形象、展现激进品牌调性等目的。

当资本抽身、潮水退去,市场也逐渐冷静,配套建设需要时间、车路协同的概念被人熟知。

单纯依靠车企或供应链技术革新,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无异于痴人说梦,即便是马斯克也表示“想得太简单了”。

这并不妨碍一部分厂商仍然利用信息不对等,大书特书、兜售概念。

炸裂的忽悠远比如实道来更有成效。抓取眼球、市值飙升之中,科创的口号一轮接着一轮,骤热骤冷的品牌一个接一个。

创造滑板式底盘的Rivian,曾在上市三天市值超越丰田,如今十余美元/股的价格已经接近其公开交易点。不考虑落地效率的创新,概念大于作用,终会被打回现实。

当群嗨散去,就逃不掉自嗨的宿命。

如今电商平台上大量的数码改装商家、各大数码论坛上大量的DIY用户存在,正是对于官方原创不满意的体现。

“业界首创双涡轮超维散热系统”、“首创超冷柔性石墨烯散热系统”等等,高大上的创新口号不绝于耳。

产品外观设计重口难调,厂商难以满足每个用户的需求。

那么电池扩容、散热面积扩大等增效型改装频现,足以证实众多的炸裂创新并未满足现实需求。宣传口号再响亮,也只是品牌方一厢情愿的自嗨。

手机被“二创”、自动驾驶遇冷均有一定必然性,伪需求和夸大的产品力显然无法经受住考验。

然而这股妖风大有席卷行业之势。供应链和主机厂都希望节奏变快、扩大营收。大品牌每年多达数十款新品,款款都有实质性创新显然不现实。

像比亚迪和苹果一样,凭借一两个革命性创新筑底,再以微创新推新品,也能保持产品差异化。

革命性创新的难度,远高于众多微创新和伪创新,以一己之力改变行业格局,还是捏造一个“不自弃的人设”继续出货,更多的厂商还是选择了后者。

科技创新领域进入自嗨时代似乎不可阻挡。

即使用户不满意、自嗨式创新对行业没有积极意义,也不可忽略大多厂商在商业洪流中生存的第一需求。

况且,产品饭圈化,降低粉丝感知度等手段,尽可能地让理智的声音越发孤立。

久而久之,用户也不再发声,只能直接动手。用“高手在民间”的办法,证明吃专业饭的人,并不专业。

创新本来是好事,它在任何时候都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只是被慢慢玩坏了。而在“创新给谁看”这个问题上,也不排除其它几种可能。

一种是老板独断专行好大喜功,底下人必须得跟着一起嗨。

比如许家印的造车经:“买买买、合合合、大大大、圈圈圈、好好好”,如今嗨得连一根鸡毛都不剩。

有些创新,是专门给老板看的。

如今各行各业卷得一塌糊涂,如果不三天两头找点创新由头,整出些动静刷存在感,老板怎么知道你或者你所在部门,存在的价值呢?

也有些创新,根本就不是为了创新,而是为了花钱。

但凡企业把自身标榜为科技公司,或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创新时,在花钱搞创新一事上,上到国家下到公司都不会吝啬。

但大把的项目预算落到实际执行的部门,这钱怎么漂漂亮亮地花出去,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了。

没有金刚钻,根本揽不了这瓷器活。比如去年被所有国人寄予厚望的某行业,集体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大暴雷。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