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公考还在热,下跌上千亿的中公教育怎么凉了?

时间:2022-05-23 05:48:38    来源:大雪财经    

毕业后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选择就业,是今年疫情以来,不少应届毕业生面临的两难选择。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进入体制内缓解对大环境的忧虑。数据显示,仅2021年底,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超过200万,再创历史新高。录取率不到3%的公考,成为继研究生考试、高考之后,又一个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国家级考试。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公务员考试培训的龙头企业,中公教育却没有沾到公考热的光。市值已经从2020年的2687亿元跌至如今的327亿元,市值缩水超过87%。

上市后又做金融又搞基建,曾经的“教育第一股”是怎么在一场公考热中迎来巨额亏损的?

“不过包退”的“教育第一股”

说起教育行业的上市公司,很多人想到的首先是新东方、爱未来,但在2021年7月之前, 中公教育一度以2000多亿的市值位居中国教育类上市公司市值的首位。

在俞敏洪成立新东方十年以后,2003年一样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李永新创办了中公教育,并在此后的几年里迅速成为公务员考试领域的行业头部企业。在2019年的统计里,中公教育在公考培训的市场份额高达33%。仅2020年第一季度,培训人数就接近110万人,各项数据都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中公的创始人李永新一度还成为了吉林省的第一富豪。2021年3月,作为北大校友的李永新和他创建的北京中公公益基金会捐赠10亿,设立北京大学中公教育发展基金。据称,这是北大建校以来最大一笔个人捐赠。以这样的一掷上亿,中公似乎是不差钱的,但现在呢?

时间进入2021年,中公的财报和股价都发生了大变脸,仅2021年前三季度的亏损就超过了9.9亿元。以至于证监会连续两次下发了关注函。中公教育给出的解释是招录人数下滑、考试提前。但这几个原因显然掩盖不了中公教育最核心问题,就是过度扩张。

和同类其他培训机构相比,中公教育的最大卖点是“不过包退”的承诺和“0元入学”的贷款项目。据中公教育的介绍显示,在中公教育购买协议课程就可以享受“不过包退”的承诺。以公务员考试为例,线上课程全程收费1.68万元,签订协议后笔试不过可以退1.3万元,面试不过可以退1.2万元。而据中公教育的财报显示,近三年来这样的协议班模式占据了中公教育75%的收入。由于公务员考试的周期性,中公教育即使退费也可以无偿占有一年以上的资金流,为企业扩张提供了稳定支持。但大量的退费也为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

培训公司还是金融机构?

动则几万的学费,可能让不少人消费不起,中公教育却玩起了不少平台企业消费金融的套路,推出了学员贷。在中公报班的学员与借贷公司签订借款协议,如果考试不通过,由中公教育还款并支付利息,如果考试通过了,学员再向金融机构还款。

这种近乎白嫖的玩法显然刺激了学员报班的热情,不用付利息,学费还能贷款。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学员报名的数量,更推高了学员贷的数量。而对中公教育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协议班的价格来赚取第一波现金,同时又可以通过学员贷的方式,扩大现金流。

上市后的几年里,中公教育变得已经像一家倒腾现金流的金融公司。

财报显示,在2020年,中公教育的协议班直接引入了237亿的现金流。由于公考的周期,从收费到退费时间不会短于一年,机构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可以占有这部分资金,还能进行对外投资或者买理财产品获利,2018年-2020年,中公教育滚动购买理财产品约171亿元、270亿元、410亿元;理财收益占归母净利润的10%左右。中公教育已经变成了一家金融机构。

左手套右手,中公教育似乎不应该存在资金问题,可现实是,仅去年三季度,中公的对外借款就高达42亿元,同时中公教育还在不断策划大额募资计划。也就是在2021年,中公的退费潮开始了。

退费潮到基建又想转型线上

一直自以为把资金池玩得风生水起的中公教育,终于在去年把倒腾钱的游戏玩砸了。根据中公教育21年业绩预告,公司的退费率从2020年的42%,陡然上升至2021年的75%。

由于公考的时间相对固定,这就造成了中公教育的资金流一直有周期性压力,财报显示中公教育一般第一季度为收款旺季,确认收入和退款淡季,第三季度考试结果逐渐公告后,收款进入淡季,收入确认和退款到了高峰期。

这种年头松,年底紧的态势,在2021年越发显著,由于中公的学员贷在协议班模式下,培训机构收到考生的培训费后,还要看考试结果。预收的培训费反而变成了一项债务,只有等考试结果出来的时候,合同负债余额下降,结转的收入增加。

2020年和2021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几个省的公务员考试纷纷推迟,中公的收费退费节奏被彻底打乱,这也就是中公教育亏损的开始。

除了退费之外,中公作为一家培训机构居然还热衷于土地投资。据媒体报道,自2018年以来,中公教育在全国各地买地建设培训基地。其中在湖南长沙投资的 “南湖巷项目”用于湖南区域公司总部,当期已支付土地整理款2亿元。在济南以2.28亿元竞买济阳县地块用于建设职业教育基地。

面对疫情的封控,中公教育一度对外宣布称,其线下由于封闭班租赁酒店场地存在面积受限、不稳定、硬件软件设施受限等问题,为了改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决定选择自建培训基地。

2020年底,中公教育以30.05亿拍下了昌平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并准备在这一地块上建设创新教育总部,但当时的中公教育正面临着退款高峰,仅2020年第四季度,就退款56.55亿元。也许是出于缓解资金压力的目的,去年9月26日,中公教育选择将昌平项目转让给龙湖地产。中公这个想要在疫情之下打造公考毛坦厂的计划基本流产。

作为教育产业能否在疫情之下选择转型线上呢?浏览中公的网站和客户端可以发现。2020年,中公面授班的客单价5500,线下的封闭班则动辄上万;而线上班客单价只有968元。由于利润率的原因,无论是K12时代的教培机构,还是少儿英语,从来都是以线上课程作为引流入口,收入大头还是靠线下的面授课程。

现在的中公的线上课程面临了网课不敢多提价格,录播课大同小异的尴尬。同时线下签了包过协议的面授班却在不断涨价的局面。此外,不同于高考和其他国家级考试,公考的笔试统考阶段还能通过刷题,而面试阶段则需要靠实战。如果这部分都纯走线上,课程体验和教学效果显然是不如一对一面授的。

中公被“双减”误伤?

今年5月11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关系平台上向中公教育提问,今年有没有裁员计划。中公教育回答显示,公司每年会根据战略计划及实际情况进行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优化。但实际是据媒体报道,中公教育去年员工总数已经减少近九千。

公务员考试热,催生了庞大的消费群体,也催生了大型辅导机构。但在去年7月“双减”政策推出之后,不仅新东方、精锐教育这样的K12教育培训企业出现了股价暴跌、停班退费的情况。中公教育的股票也出现跟随着应声下跌,有媒体质疑,不属于学科教育的中公教育是不是被“双减”政策所误伤的企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国家和各级公考的时间、政策都存在周期性变数,这并非是体制外的培训机构和市场所能控制的,作为一家以公考作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可以说中公教育的业务始终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

最后,作为一项国家或地方的公务员选拔性考试,公平公正性显然是考试举办的最主要目的。大量的资本涌入公考培训,异化考试导向,显然有影响公务员选拔公平的嫌疑,国家举办考试选拔的是符合要求的人才,而非通过资本培训的“考试机器”。(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标签: 中公教育 公务员考试 培训机构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