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80%的医药代表,要消失了……

时间:2023-08-15 06:03:25    来源:观点    

热事件更需要冷思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

副作用开始出现

医疗行业的飓风还在呼啸。

Wind数据显示,7月31日以来,医药生物板块市值已经蒸发超过3000亿元。

此外,近段时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陕西医学会、广西医学会等多家举办方接连发出学术会议延期的公告。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8月以来,至少有10场即将举办的医药行业学术会议、论坛等宣布延期。

风暴的中心更加剧烈。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截至8月6日,已公开通报被查的医院院长、书记已达到168位。这个数量,已超过2022年全年的两倍!真实的数字,或许比这个更多。

风浪渐猛,群情激愤,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些反常的情况,也开始蔓延。

几天前,湖南湘雅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孟婕,被九名医务同事联名举报的事件冲上热搜。这份联名举报信披露了两起医疗事件,还花大篇幅描写了当事人孟婕滥用职权、绩效分配不均、财务不公开以及与同事的关系等问题。

就在网友们大呼“严查”之际,有消息传出,称该科室内耗严重,派系对立,疑似当事人竞争对手借势打击报复。

事情的真相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但由此衍生的问题值得警惕。如果医疗反腐演变成医院内斗的工具,是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更严峻的问题,来自本就敏感的医患关系。关于这一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领域首席专家孙宁玲表达了担忧——

“近期公众媒体和自媒体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医疗反腐的宣传,把医疗领域说得一塌糊涂,似乎医生们都失去了医疗道德、给患者开好药、用进口设备进行检查和治疗都是为了拿回扣,事事都在侵害群众利益。使得医疗行业人人自危,形成患者对医生不信任感增加。”

受到风暴的影响,如今不少医生在用药时变得更为“谨慎”,不敢开进口药。客观来说,在治疗心衰、严重的冠心病等领域,进口药物确实效果更好。

在孙宁玲看来,医疗行业确实存在贪污、吃回扣、收红包的“蛀虫”,所以她坚决拥护医疗反腐。但她也认为,不应该“一刀切”污名化学术会议。

这些逐渐涌现的“副作用”,同样值得思考。

2

消失的医药代表

面对这场风暴,如果说医生还能选择“躺平”,那医药代表则“无处可逃”。

近段时间,有医药代表对媒体透露,他所在的医药群一夜之间全被解散,只为“避避风头”。伴随着千奇百怪的段子和小作文,医药代表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最敏感的职业。

1980年代末期,随着第一批外资药企进入国内,医药代表这个职业首次出现在中国内地。

彼时,科班出身、专业水平过硬的医药代表是精英的代名词。他们一方面通过临床医生获取有关药品的需求、问题、使用情况等信息,帮助药企改进产品;另一方面,他们将改进或研发的新产品推介给临床医生,并和医生们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那时候的医药代表,可以看做是药企和医院之间的沟通桥梁。

遗憾的是,失序的药品竞争和混乱的市场格局,让不少医药代表沦为了大众眼中“无所不用其极”的医药销售。

说起来,早在2015年左右,医药代表行业已经出现衰落的苗头。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调整,利润太高的药无法进入医院,医药代表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医学界采访过的一位医药代表提到,自己2011年刚入行时工资待遇不错,收入是同龄人的好几倍,但没过几年,“大家开始讨论转行了。”

到了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的《医药代表登记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医药代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

政策的压力之外,医药代表的收入也在下降。2005年《现代快报》的报道曾显示,“医药代表一年赚50万很正常”;但到了2019年,医药招聘社交平台“医蟹”公布的医药代表调查数据显示:45.44%的医药代表年薪集中在10-19万,超过50万的只有1.43%。

▲图源网络

在这样的形势下,进入2019年以后,医药代表的离职率明显上升。彼时的数据显示,已有70%的从业者准备转型,20%的药代已在转型之中。

按照业内的粗略统计,全国至少有300万医药代表。而有专家曾估算过,未来可能只需要50万左右的医药代表。这也意味着,80%以上的医药代表,都将告别这个行业。

不难想象,未来的医药代表将重新朝着专业化、学术化的方向回归。但200多万“失业”的医药代表,又该涌向何处呢?

3

优胜劣汰

医药代表的“分化”逻辑,同样适用于医药企业。

同花顺数据显示,目前A股医药生物行业共490家上市企业。在2022年,销售费用超过10亿的共有89家企业,超过50亿的共有10家企业。

从增速看,近5年来共有16家企业的销售费用增长超10倍,甚至还有增长了近65倍的。还有一些,销售费用率高到离谱。

如此高昂的销售费用,说起来也是药企的悲哀。过去数年,国内仿制药企太多,产品重复率太高。对医生来说,面对众多药效相同的药物,选择哪个就成了一项“技术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药企就会通过带金销售模式来公关医生,刺激医生开处方使用自家产品,从而带来巨大的销售量。

往更深处看,药企们扎堆仿制药的根源在于:新药研发是一个需要持续高强度投入的领域,更重要的是,风险还很大。

数据显示,2010年以后的单个创新药项目研发中,每5000-10000种化合物经历8-10年的研发过程,才可能有1个新药成功上市。单个药物上市的研发成本基本都超过10亿美元。

哪怕你集合了大量的科研人才,研究了10年,花费了几十亿,还不一定能成功。

换句话说,医疗领域的研发和创新,不仅需要砸钱砸时间,更需要坚持。而这,也正是医药企业们命运的分水岭。

不远的将来,那些依赖仿制、没有核心技术的药企会被逐渐淘汰;而那些拥有核心技术、持续投入研发的药企,将变得更加强大。

欣慰的是,后者正在变多。药智头条统计了2018-2022年中国上市药企研发投入情况,数据显示,研发投入最多的50家药企总投入从2018年的371.6亿元增长到2022年843.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22.7%。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复星医药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图源:药智头条

以百济神州为例,2018-2022五年间,其累计研发投入超过了400亿元。百济神州有约50款临床管线药物或商业化产品,60多个临床前项目,预计2024年每年将有10款新分子进入临床阶段。

还有医械领域的迈瑞医疗。财报显示,过去数年,迈瑞医疗均拿出当年营收的10%左右投入研发工作。仅过去5年,迈瑞医疗就在研发领域累计投入超过110亿元。要知道,全球排名前50的医疗器械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才占营收额的7%。

此外,在专利积累上,迈瑞医疗至少创造了医疗器械行业22个中国第一。它旗下的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血细胞分析仪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已经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图源:新财富

这些企业,凭借过硬的实力,已经成为“中国智造”出海的新名片。

4

尾声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医疗水平和西方依旧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年)》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约2.55人,农村地区仅1.81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每1万人对应的医生数量是23.9人,而美国是35.6人,日本是26.1人,德国是45.2人。

此外,中国人均ICU床位数是德国的1/5、ICU床位数占医院的比重是美国的1/9,人均医疗器械规模只有美国的 1/7。

▲图源:东方证券

还有研发投入,2022年全球研发投入Top 10药企的研发支出,总额高达1043.2亿美元(人民币7171.1亿元)。对比国内,中国研发投入Top 10药企的累计研发投入,仅有377.88亿元,与全球相比,有着19倍差距。

卫健委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的医生平均临床收入为9.4万元/年,70%的医生表示每年的税前临床收入(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各种补贴、各种奖金)在10万以下。

而要成为一名医生,成本却并不低。一个普通的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生,就至少要经过5年学制、实习、规培等步骤,才能成为合格的基层医生。更别提,如今很多三四线小城市的公立医院招医生,基本都要硕士以上。

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光靠抓和罚肯定是不够的。薪酬体系、招采机制、有效监管……都应该下大力气。还是那句老话——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