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华夏基金,“物是人非”

时间:2023-08-03 09:57:29    来源:中访网    

公募基金界曾经的“黄埔军校”。

1


(相关资料图)

“造星”

作为“老十家”的基金公司之一,华夏基金不仅是国内最早一批基金业的试点公司,在业内还被称为公募基金界的“黄埔军校”。

资管界有不少名人都是出自华夏基金,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天弘基金总经理郭树强,此前就在华夏基金任职多年;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在单飞创立私募千合资本前,名气之盛比之现在的公募名将,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华夏基金成立于1998年春,这一年也被认为是基金业元年,在一群优秀的发起人的带领下,一些基金公司也逐渐搭建出了自己的系统架构雏形。

王亚伟就是在这样一个鸿蒙初开的环境下被培养起来的。

王亚伟原本是1989年安徽省理科状元,在放弃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稳定的研究工作跟随老领导范勇宏投身基金行业后,最初几年的业绩也并无过人之处。

2005年,老领导范勇宏说服王亚伟脱产前往美国沃顿商学院学习,3个月后,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视角的王亚伟,确立了多元化投资的理念,成立了“华夏大盘精选”。

此后,在2006年-2007年的牛市中,王亚伟不断挖掘未股改股票、重组概念股票、资产注入概念股票、隐蔽资产型股票等冷门股,首次卫冕国内公募股票业绩冠军。

2007年,华夏大盘基金以226.24%的净值增长率领跑所有类型基金,当时被媒体称为“最会赚钱的基金经理”,另外,根据时代周报,该单年收益记录至今还未有人能破。

继2007年首次夺冠后,2008年熊市中“华夏大盘精选”让位于第二,2009年又重回第一;此后,“华夏大盘精选”又凭借5年10倍收益,成为中国公募基金史上首个“10倍基”。一时间王亚伟声名鹊起,成了当时最为耀眼的“公募一哥”。

2

滑下“神坛”

王亚伟成立的“华夏大盘精选”的确给公司创造了超额的收益,但其中也少不了背后投研团队的支持以及公司资源的倾斜,“明星光环”下,王亚伟无论是在公司内外,都备受争议。

根据“阿尔法工场DeepFund”,当时有市场人士批评华夏基金为拉高王亚伟的年终业绩排名,在每年的三、四季度使用多只基金拉高“华夏大盘精选”重仓股的股价,甚至为其“倒仓”;华夏基金内部,也有人担心王亚伟个人的光环,会让外界忽略公司本身的团队能力。

抛开其中可能的利益纠葛不谈,当时的国内基金业也还在不断摸索中,“明星基金经理”的路线毕竟也只是刚摸索出来的其中一条,无论王亚伟个人是否有意想带上这个华丽却沉重的“明星光环”,客观上来说,公众的反应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营销基金经理个人的光环,对公司的长久发展确实是不利的。

2012年5月,王亚伟举行了离职恳谈会,第二天,挖掘王亚伟的老领导、华夏基金的前总经理范勇宏卸任退居二线任副董事长。

离开华夏基金后的王亚伟创立了千合资本,但失去了华夏基金这样一个平台,王亚伟的名气大不如前;没有了王亚伟和范勇宏这样的标志性人物光环的华夏基金,在市场上的声量也逐渐沉寂。

根据华夏时报,2012年王亚伟辞职后,董元星、程海勇、胡建平等10多名基金经理先后出走,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如巩怀志、阳琨等。

文中还提到,华南某公募基金业内人士感慨,“当年王亚伟的离开,对华夏基金来说也是损失惨重吧。”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华夏基金规模一度高达1790亿元,远超第二名400多亿元。

随着基金行业的不断发展,华夏基金的规模虽然仍在不断上升,但排名却在逐渐下滑,而且深受负面舆论影响。

根据机构派的梳理统计,2016年-2017年,华夏基金先后被曝出“货币基金爆仓”和踩雷“神雾双雄”后,又被曝出旗下基金经理因涉“老鼠仓”交易入狱。华夏基金的管理规模排名也从2016年的第四,下降到2017年的第八。

不止如此,以“华夏大盘精选”为代表的华夏基金产品也出现了缩水情况。

这个王亚伟创立的基金产品,2012年一季度末份额为4.63亿份,二季度末降至3.58亿份,三季度继续降至3.50亿份;与此同时,机构也在撤离,“华夏大盘精选”的2011年年报和2012年半年报显示,机构投资者持有占总份额比从57.96%降至17.73%。

人才流失,排名下滑,部分产品规模缩水,转变太快,华夏基金在“内耗”中,逐渐被其它公司拾级追上,也被迫让出一线。

3

隐患

2018年,身兼华尔街和证监会背景的汤晓东,辞任华夏基金总经理,原分管市场工作的副总经理李一梅,于2018年5月18日正式接任总经理一职。

不久,李一梅着重押注被动投资赛道,主要就是指数基金。

而2018年堪称是指数基金爆发之年,全市场指数基金增长接近40%.

华夏基金旗下的指数基金从年中的648.88亿元迅速增至年末的976.17亿元,涨幅为50.44%,超出市场增长水平不少。

根据“阿尔法工场DeepFund”,华夏基金旗下指数型产品规模,从2018年的976.1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343.17亿元,成为国内首家指数型产品规模突破2000亿元的公募机构。

笔者又去天天基金网扒了一下数据,截至2023年7月31日,华夏基金总管理规模为11820.09亿元,其中,主动权益类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分别是3076.86亿元和1696.44亿元,指数型基金规模为2954.02亿元。

可以看到,华夏基金的指数型基金规模已将近3000亿元,远超其混合型基金规模,直逼股票型基金,占总规模约25%,也就是四分之一。

乘势指数基金的增长,华夏基金的规模也重回行业前三,而主动类型的权益基金却显得有些乏善可陈。

一则是转换策略后,公司的人才流失难以挽回,二则是公司100亿管理规模以上的优秀基金经理寥寥无几,唯一一个业绩和管理规模都还不错的蔡向阳,也于2021年被曝出已经辞世。

其他个别基金经理确实也展现出了一定潜力,但能否带领华夏基金复现往日荣光还很难说。

而主动权益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这家基金公司的投研水平,这样的投研水平实际上也是由人,也就是基金经理共同参与完成的。

有没有足够的优秀的人才储备,也是华夏基金所要经受的质疑。

如今的华夏基金还是曾经的“老十家”之一,也仍跑在行业前列,但内部早已是换了人间。

不过往积极的方向想,我们的基金行业就算从萌芽时算起,发展到现在也不过才三十年左右。

不妨多给一些时间,多给一些信心,也许能跑出更多不同的路径,带领投资者一起分享社会的进步成果。

内容来源:金投研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