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全球新要闻】高迎新掌舵3周年:民生银行何处去?

时间:2023-04-06 14:53:35    来源:大雪财经    

2月6日,民生银行和第六大股东“撕破脸”,将泛海控股及其实控人卢志强告上了法庭,索赔70亿元。

卢志强“恍如隔世”,他曾经“从不缺钱”,曾是民生银行的发起者之一。


(相关资料图)

20多年前,卢志强做东,泰山会首次座谈上,众人感叹民企贷款极其艰难。民生银行应运而生,泛海控股位列主要大股东,但彼时却不在权力中心的序列。

卢志强一直野心勃勃。2006至2007年,他斥巨资买入8.01亿股民生银行,踢掉刘永好,当上了副董事长。

2016年,安邦强势入局,引爆民生银行股权大战。卢志强更是趁机不断增持,一度逼近5%的举牌线,跃升为第三大股东。

此后,卢志强便和民生银行“形影不离”。

仅2018-2020年三年间,民生银行授信泛海控股总额度就超过500亿元。即便在2021年末,泛海控股风雨飘摇之时,民生银行也慷慨授信200多亿元的额度,几乎成为股东的“提款机”。

但时移势易,如今,双方却对簿公堂。

或许是董事长高迎新下决心要“刮骨疗毒”,亦或许是民生银行觉醒了,不愿意再成为大股东的“傀儡”,被任意“左右”。

公司治理「失序」:股权纷争难解,关联交易难清

1996年,59家创始股东集结,民生银行正式成立。

当时设想,股权高度分散可以防止大股东获取关联贷款,把银行当成“提款机”。但谁也没想到,隐患就此埋下,担忧全都变成了现实。

民营股东之间,利益交错、各怀鬼胎,致使民生银行创建以来,公司治理“失序”,管理层持续动荡。

尤其在2006年,灵魂人物、原董事长经叔平隐退,民生银行换届,内部股权斗争达到了第一次高峰。

期间,卢志强横空杀出,联手盟友把刘永好踢出了董事会,“上位”副董事长。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泛海集团及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的贷款就高达33.86亿元,占关联贷款比近80%。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泛海系亦安然度过寒冬。

后面的日子,内部纷争逐渐转向水面之下。

然而,2014年,随着董文标的离任,安邦搅局,各方矛盾再一次激化。

民营股东蠢蠢欲动。史玉柱、卢志强、刘永好不仅相互“打嘴炮”,更砸下真金白银频频增持民生银行,意在争夺或守住董事席位。

时至今日,硝烟仍未散去。

资料来源:东方财富(截至2022年末)

安邦拆分出来的大家人寿合计持股比例为16.79%,为第二大股东;刘永好控制的新希望六合持股4.18%,为第五大股东,卢志强控制的泛海控股持股4.12%,为第六大股东;史玉柱控制的上海健特生命持股3.15%,为第七大股东。

刘永好、卢志强、史玉柱、张宏伟(东方集团实控人)均位列董事会。

其实,股权大战的核心很清晰,就是掌控民生银行,将其变为“提款机”。

而目前,虽然民生银行没有控股股东和实控人,但与民营股东之间的关联贷款依然频发。

2016年,关联方贷款余额为112.48亿元,占对公贷款总额的0.72%。但到了2018年,关联方贷款余额倍增,飙升至313.75亿元,占对公贷款比上升至1.72%。

2019年,关联方贷款余额再度翻倍,达到710.97亿元,占对公贷款比高达3.43%,令人咋舌。

2022年,关联方贷款余额再度攀升至707.43亿元,占对公贷款比升至2.95%。

回望20多年前,民生银行原取自“国计民生”之意。

但20多年后,原意似乎已经变质。民生银行持续为民营大股东“输血”,以至于民间戏称,民生银行并不“民生”、“民不聊生”。

金融风险「山雨欲来」:不良率飙升,拨备触底

“风险控制有效性是一家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三年前,高迎新“临危受命”,上任民生银行董事长,压力山大。

彼时,对公信贷,交运、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采矿三个行业同时爆雷,不良率分别上升至4.11%、8.33%、3.54%。

零售信贷的信用卡不良率亦大幅攀升,至3.48%。

对公和零售双双恶化,潜藏的金融风险如同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

高迎新决定“刮骨疗毒”,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2020年底,民生银行资产不良率飙升至1.82%,远高于同业。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2021年,采矿业不良率又继续攀升,达到10.09%。

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爆雷了。房地产业不良率从0.69%暴增至2.66%,不良贷款总额增长了3倍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不良率从1.12%飙升至7.67%,不良贷款总额扩大了10倍多。

到2022年,虽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不良率下降到了0.77%,但住宿和餐饮业又成为了“烫手山芋”,不良贷款额从2021年的2亿元“狂飙”至577亿元,不良率达到3.28%。

同时,采矿业不良率依然高企,为9.32%。房地产行业不良率甚至还有所增长,为4.28%,同比上升1.62个百分点。

零售信贷方面,2022年,民生银行住房按揭不良总额几乎翻倍,为28.76亿元,小微贷款不良率则下降了0.52个百分点。

2022年消费金融遭遇“至暗时刻”,招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均有所上升,民生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则有所下降。

尽管年度表现优于同业,但民生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依然偏高。

截至2022年末,兴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最高,高达4.01%。平安银行、民生银行位居二、三位,分别为2.68%、2.67%,中信银行为2.06%,招行的风控做得最好,为1.77%。

综合来看,民生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风险控制能力依然较弱,其资产不良率继续高位运行,为1.68%。

而与之相比,招行的不良率仅为0.96%,平安银行的不良率仅为1.05%。

事实上,比资产质量恶化更让人忧心的是民生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

2022年末,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仅为142.49%,较2021年末下滑2.81个百分点依然徘徊在监管最低要求(120%-150%)的边缘。

与上述同业相比,民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风险抵补能力均垫底。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方面,2022年,民生银行增长0.13个百分点,为9.17%,在上述7家银行中排名第三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去年9月,我国系统性重要银行名单中,民生银行却是唯一一家被下调组别的商业银行。

对于“局中人”高迎新而言,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警告——民生银行正行走在金融风险的刀尖之上,他必须极其小心。

7万亿大行「进退维谷」:净息差垫底,非息收入孱弱

十年前,南招行北民生,皆为顶流,名气响当当。

而十年后,招行已进化为零售之王,总资产超10万亿,市值一骑绝尘,只留下民生银行,望着背影惆怅。

总资产规模方面,2016年,民生银行和招行还相差不远。但此后,差距却逐渐拉大。

2022年,民生银行总资产规模为7.256万亿元,招行则已经达到10.139万亿元。

业绩的差距早已被拉开。2016年后,民生银行甚至负增长。

到2022年,民生银行营收为1424.76亿元,而招行为3447.83亿元,是民生银行的两倍多。

民生银行归属净利润为352.69亿元,而招行高达1380.12亿元,是其3倍多。

民生银行盈利能力弱,重要原因在于负债端无优势,净息差远低于同业。

2022年,民生银行净息差下滑了0.31个百分点,至1.6%,在上述几家银行中,跌幅最大,净息差最低。

与之相对比,零售金融业务较强的招行和平安银行,净息差较高且更为稳健,分别为2.4%、2.75%。

更致命的是,在利息收入持续承压的同时,民生银行非息收入却未能挑起大梁,甚至还拖累了整体业绩。

以权益市场火爆2020、2021年为例。这两年,招行非息收入均保持了快速增长。而民生银行的非息收入却逆势下跌,分别下滑了14.86%、13.47%。

2022年,资本市场惨淡,民生银行非息收入“雪上加霜”,继续下滑18.63%,收入规模不到招行的三分之一。

净息差垫底,非息收入孱弱,资本市场也自然不愿意给予民生银行高估值。

截至4月4日收盘,民生银行总市值为1426.45亿元,在A股9家上市股份行中,排名第7,不到五分之一个招行(8656.94亿元)。

民生银行和招行,正渐行渐远。

其实也并不是民生银行不努力,高开低走的原因在于公司治理不成熟,风控能力不够,经营战略不稳定,还缺少牛人。

环环相扣,重重因素叠加,民生银行已在“进退维谷”之际。未来,是“涅槃重生”,是走向平庸,还得看高迎新的“掌舵水平”。

内容来源:懂财帝

作者:嘉逸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