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当前速读:智能门锁反而添堵?屡遭投诉卫浴企业如何赢回口碑?

时间:2023-03-16 14:46:35    来源:大雪财经    

一年一度“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财经网推出策划《质变2023》。今年有哪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有哪些是消费者应当知道的真相?遇到不良商家时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戳下文链接↓↓↓


(资料图片)

选了智能门锁便捷还是添堵?

自从装上了智能门锁,许多家庭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不过,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智能锁身上的各类问题也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困扰。这让人不禁担忧,我们可以真正“信任”智能门锁吗?

屡遭投诉卫浴企业如何赢回口碑?

优质的卫浴产品对于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有所助益。不过,也有不少消费者因家中卫浴产品质量不佳或售后服务不完善反而平添了烦恼。面对这一情况,消费者一端该如何进行有效维权?而另一端的卫浴企业又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挽回口碑赢得市场?

智能电视乱象何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的屏幕越来越大,功能愈发丰富,但套路也越来越多。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智能电视使用套路”、“如何看待电视收费乱象”等话题也频上热搜。智能电视为何会走到如此地步?面对种种乱象,相关各方又该如何应对?

助眠神器真能拯救你的睡眠吗?

调查显示,有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也因此,为了睡个好觉,人们想通过五花八门的助眠神器辅助入睡。但在实际使用后却发现,助眠神器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良莠不齐的助眠产品市场中,消费者究竟该如何选到合适的产品,免交智商税,实现“入睡自由”呢?

销售误导顽疾“高温不降”,客户信息安全隐患已抬头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金融产品,保险消费市场上“隐秘的角落”也再度走进大众的视野。当下,保险产品的复杂性与销售人员专业度不匹配带来的销售纠纷、行业激烈竞争导致的各种营销乱象,使得保险产品投诉规模及频率都居高不下。

在线下渠道,有险企的营销手段“花样百出”。有险企惯用在大型在会议厅现场敲锣打宣传,花车乐队式诱导购买,甚至有托混在其中营造火热签约氛围。此外,组建低价旅游团并在旅途中宣传保险、炒停售等等都是常见套路。而在电销、网销渠道,保险投诉则主要矛盾聚集在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方面……

乱收费、暴力催收投诉不止互联网贷款合规整改仍在路上

近年来,具备线上审批、快速放款、低门槛等便利特点的互联网贷款已经成为消费者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时的重要选择。将视线投向这一领域,不难发现,集中在乱收费、不当催收等方面的投诉较为泛滥。比如有消费者投诉银行线上消费贷提前还款收取高额违约金、联合贷款收取担保费、逾期后高额罚息已近本金、催收随意“轰炸”亲友通讯录等等。

基金投资风格“跑偏”亏损到底谁买单?

近年来基金“风格漂移”屡屡发生,违反了基金契约精神。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情况下是因为产品合同对于投资范围的规定,与基金经理对下一阶段市场的判断并不相符,基金经理为了获得更好的业绩表现,超限持仓了非合同约定投资范围的标的。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冯文超律师对财经网金融表示,如因“风格漂移”产品业绩发生亏损,投资者可向基金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协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投诉举报。

信用卡自动分期引争议关键在于保障用户知情权

作为灵活还款的一种手段,分期还款对于用户和银行而言属于互利共赢。前者缓解了资金流动性,后者则能够收取分期手续费助力业务增长。而大前提是,消费者知晓并同意自动分期还款的具体规则与费率。但财经网金融注意到,近期在各大社交和投诉平台上,关于银行诱导自动分期的投诉屡屡出现。诸多信用卡用户声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银行开办了信用卡自动分期功能,并由此产生了高额手续费。

化妆品行业减少信息差:下游临期产品动销成焦点

近半年不少用户集中反映自己购买或收到的产品/赠品出现近效期、临期甚至过期情况。据知情人介绍,丝芙兰门店关于近效期产品的压力,会分配到各个BA。有的门店是每个BA每周必须卖出1500元的近效期产品。碰到大促时段,这个金额将将提升到5000元。

不过,即便半年之内近效期产品对BA的绩效是翻倍,比如价值320元的产品绩效算640元。有的BA就算一周就算能卖出2000元也只完成1500元就“收手”,因为他们不赞同公司的做法。

争议“围堵”奶茶品牌,规模化之下加盟商管理“失序”

近一年,品牌或是直接调价,或“直播带货”再降价2-3元,让行业主流价格带不再有比肩星巴克的趋势;而除了价格端“赛马”外,品牌也在持续加大对加盟商的招揽力度,试图通过更多的终端门店来触达消费者。门店密度的提升、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更快上新的速度和相对更低的价格,多样的“内卷”行为之下掩盖的还有难以言说的生存焦虑。

尽管明知机会向来转瞬即逝,可已入局的奶茶品牌们,却仍因食品安全、营销争议、加盟店管理不到位等,亲手将消费者置于品牌的对立面,直致前期积累的品牌口碑效应瞬间“失灵”。

“大小品牌”“代工坊”搅乱家用美容仪“池水”,消费者成最终买单方,质量标准与身份认定亟待落地

针对“美容仪”的投诉结果超过两千条,不乏消费者为家用美容仪的开裂、漏电、异响等质量问题维权,也有不少消费者投诉美容仪引发过敏、烫伤、下垂等皮肤问题。这些品牌美容仪在前端营销下足了功夫,对产品质量把控、售后问题处理却并未形成流程管理和严格把控。

家用美容仪“野蛮生长”的背后,正是行业评价标准不清晰,更是家用美容仪“身份”未明所致。明年射频类产品将被纳入三类医疗器械获得规范。这是一次行业洗牌,洗掉无证照的小工厂,对品牌产品也会是一次规范治理。

内容来源:新地产

标签: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现代青年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

热文推荐

焦点资讯